游戏百科

“污染太大了,西方都淘汰了,我国却还在发展!”这些年,总有人质疑风力发电,有一点

“污染太大了,西方都淘汰了,我国却还在发展!”这些年,总有人质疑风力发电,有一点被他们说中了,风力发电对西方来说,的确有污染,那为什么中国却还在大力发展呢?   其实西方风电的“污染”争议,从来不是技术本身的问题,而是他们自己没找到适配的发展路径。   看看最近的数据就知道,过去一年多里,欧美撤回或推迟的海上风电项目装机容量至少有600万千瓦,差不多是2023年全球新增海上风电装机的一半还多,连挪威国家石油、英国石油这些巨头都在退出相关业务。   他们遇到的麻烦很现实,高通胀叠加高利率让开发成本飙涨,两年间海上风电平均成本涨了30%到40%,美国海上风电成本甚至同比上涨45%,再加上劳动力成本高、供应链不稳定,原本宏大的规划根本落不了地。   有些项目还因为前期没做好生态评估,出现了影响鸟类迁徙、破坏海洋栖息地的问题,这才让“污染”的说法有了传播的空间。   中国大力发展风电,核心是咱们的国情和需求跟西方完全不一样。   作为能源消耗大国,咱们一直面临着能源安全的压力,传统化石能源依赖进口的风险让发展清洁能源成为必然选择。   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底,全国风电装机已经达到4.8亿千瓦,加上太阳能发电,风光总装机早就超过12亿千瓦,提前6年完成了向世界承诺的目标。   更关键的是,咱们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从白城草原到松辽平原,从延边山区到沿海海域,到处都有可供开发的风能资源,这些清洁能源能直接替代煤炭发电,减少碳排放。   2024年前三季度,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新增装机占全国电力新增装机的86%,这样的发展速度不是盲目跟风,而是为了实现双碳目标的主动选择,也是保障能源自主的关键举措。   咱们早就想到了西方遇到的那些问题,并且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破解方案。   针对生态保护的担忧,自然资源部专门发文规范海上风电用海管理,严禁在生态保护红线等敏感区域布局项目,要求每个项目都要配套生态保护修复措施,还要长期开展生态跟踪监测。   在吉林的风电场,工作人员会根据候鸟迁徙规律调整风机运行时间,避免对鸟类造成影响。   面对设备老化、故障频发的问题,国内企业搞起了“一场一策、一机一策”的精准治理,通过技术改造让服役10多年的老机组年发电量提升3万千瓦时,还节省了数百万元的维护费用。   为了解决风电消纳难题,龙源电力创新打造“电—氢—氨—储”示范体系,让多余的风电转化为氢能、绿氨,形成闭环生态,农安县的风电项目就专门为化工企业提供100%绿电,年减排二氧化碳36万吨。   这些实践证明,风电的“污染”不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是否有完善的规划、过硬的技术和负责任的执行。   判断一项技术是否值得发展,不能只看别人的成败,关键在于是否适合自己,能否解决自身的问题。   西方风电发展遇阻,本质是他们的发展模式脱离了实际,过高的成本和低效的执行让技术优势无法发挥。   而中国风电的快速发展,是结合了资源禀赋、技术突破和制度保障的系统性成功。   咱们不仅解决了自身的能源和环境问题,还通过全产业链优势降低了成本,让风电成为普通老百姓能用得起的清洁能源。   现在全国每年都有大量风电输送到千家万户,替代了数以亿吨计的标准煤,这样的环保效益和社会效益,远比西方那些停留在纸面的规划更有意义。   发展清洁能源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总会遇到各种问题,但只要方向正确、方法得当,就能在发展中解决问题。   中国风电的崛起,不是对西方淘汰技术的盲目承接,而是基于自身需求的创新发展,是在能源转型浪潮中抢占先机的主动选择。   每一台转动的风机,不仅在发电,更在书写着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答卷。   你觉得中国风电发展中还需要关注哪些问题?又该如何进一步提升风电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