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中国对美国的战略变了。 中美博弈,中国的诉求是“合作共赢”,既然美国不合作,中国

中国对美国的战略变了。 中美博弈,中国的诉求是“合作共赢”,既然美国不合作,中国只能改变对美斗争的整体战略,改变为“主场主打美国,左翼打服欧洲,右翼打击以色列,周边清扫韩国、澳大利亚,枪打各种出头鸟”。   过去中国总把 “合作共赢” 摆在前头,可美国一次次把善意当软柿子捏,今天加关税,明天搞制裁,后天又撺掇盟友围堵。   既然热脸贴了冷屁股,中国的战略自然要调转向。不再光等着对方回心转意,而是主动布局,主场跟美国硬碰硬谈利益,周边把跟着起哄的挑头者敲醒,多边场合拆穿 “小圈子” 的套路。   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反而让美国和那些跟班们开始坐不住了,比单纯妥协退让管用十倍不止。   先看主场对美这一局,现在的中国早就不是 “打不还手”,10 月吉隆坡经贸磋商就是最好的例子。   美国前脚威胁要加征 100% 关税,还要扩大软件出口管制,中国后脚就收紧稀土出口,对着美国船舶征收特别港务费,直接戳中美国军工和农业的痛处。   结果呢?谈判没结束,美国就松了口,说 11 月加税的事 “实际上已不存在”,还愿意延长关税休战协议。   这说明什么?你退一步,美国就进一尺,你硬气起来,它反而会坐下来好好谈,之前总有人说 “斗则两伤”,可事实是,光让不斗,只会伤得更重,以打促谈才能拿到平等对话的资格。   再看周边那些跟着美国起哄的,现在也慢慢尝到了 “出头鸟被打” 的滋味,就说澳大利亚,之前跟着美国搞 “溯源调查”,还禁中国的光伏产品。   结果中国反手就规范了煤炭和葡萄酒进口,澳洲出口额一下掉了 20%,最后还不是得派部长来中国谈合作。   韩国也一样,当年硬要部署 “萨德”,中国没说狠话,但中韩贸易里的化工、汽车零部件合作悄悄降了温,韩国企业损失几百亿,后来再也不敢轻易掺和美国的遏华小圈子。   中国从来不是主动挑事,但谁要是踩着红线来捣乱,肯定要付出代价,这种 “敲山震虎” 的效果很明显,现在周边国家大多看清了形势,美国再想拉着他们围堵中国,响应的人越来越少了。   对欧洲那些摇摆不定的国家,中国的策略更实在,你跟美国一起搞制裁,我就拿合作项目说话。   比如德国,之前跟着欧盟搞芯片设备出口限制,结果中国立马把宁德时代的欧洲工厂选址从德国挪到了匈牙利,德国车企的电池供应差点断链,西门子、博世这些大企业赶紧给政府施压,要求放宽对华合作。   中国这招其实是让他们算清账:跟着美国起哄能拿到多少好处?跟中国合作又能赚多少钱?欧洲国家都是务实派,这笔账谁都会算,慢慢就从 “跟着美国喊” 变成了 “悄悄跟中国做生意”。   这种 “主动布局换主动权” 的思路,其实是从历史里学来的智慧,上世纪 60 年代,中国在美苏双重压力下,一边搞 “两弹一星” 筑牢主场安全,一边跟亚非拉国家搞经济合作,既打破了封锁,又站稳了脚跟。   当时美国也撺掇周边国家围堵中国,可中国通过援建坦赞铁路、分享农业技术,让这些国家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最后联合国恢复中国合法席位时,亚非拉国家投的赞成票占了大半。   这跟现在的逻辑一模一样,光靠妥协换不来尊重,光靠抗议挡不住围堵,只有自己硬气,再给合作方实在好处,才能攒下真朋友。   就像博弈论里说的,“伤害的力量就是讨价还价的力量”,中国收紧稀土管制、对等反制关税,不是要跟美国决裂,而是要让它明白:合作才能共赢,对抗没有好果子吃。   那些跟着美国的跟班们也慢慢醒悟,美国给的承诺都是 “画大饼”,比如给乌克兰的援助要绑政治条件,给东盟的承诺没落地几个,而中国给的都是能装进口袋的实在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