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新加坡为什么心慌呢?因为马六甲海峡过路费多半是中国缴纳,而他向美国缴的保护费,也

新加坡为什么心慌呢?因为马六甲海峡过路费多半是中国缴纳,而他向美国缴的保护费,也是我们间接支付!现在我们自开通航线,他不慌吗?   过去十年,新加坡一直是马六甲海峡的“守门人”,也几乎是全球最赚钱的“过路费收款员”。   可惜这笔账本里,最大一笔付款人就是中国。   中国的船来得多,货拉得重,油加得足,钱花得猛,等于新加坡每赚一块,就有七毛跟中国有关。   可现在,中国自己铺上新航线,改走北极,绕开马六甲,新加坡难道不该心慌?   新加坡不是没意识到问题。李显龙早在去年底的闭门会议上就警告:“未来的地缘格局不再安全,我们不能只靠地理红利过活。”   这话听起来像是在讲全球局势,其实话里话外都在说,如果中国真撤了,马六甲这张王牌就废了。   不是说新加坡不努力。他们确实拼了命在维持“全球航运中心”的角色。   2024年,新加坡港口处理了4112.4万标准箱货物,九成是转口,超过一半与中国有关;船舶加油卖了54.92万吨,占全球的六分之一。   但这繁荣,其实就像把鸡蛋全搁在一个篮子里,篮子还在别人手上。   新加坡很清楚,自己靠的是“通”,不是“产”。它不产石油,不造大船,不搞制造,但它“通得快”“转得巧”,才有了今天的地位。   马六甲的咽喉地位,是它的命根子。可这根命脉,偏偏掌握在中国手里。   更让人看不懂的是,新加坡一边吃着中国的饭,一边却把赚来的饭钱交给美国买武器。   2025年,新加坡军费达174亿美元,占GDP的3.2%,其中四成都砸给了美国。   你说他买什么?P-8A巡逻机,F-35战机,全是冲着海上管控来的。这不是买安全,这是买立场。   很多人说新加坡“中立务实”,其实那只是表面。新加坡的“中立”是站在美国的舰船背后,看着中国的货轮前行。   他知道美国不能给他经济,但能给他威慑;中国给他生意,却不能给他安全。于是,他就干脆两边下注,可惜这局已经快到摊牌的时候了。   中国不再只是说说而已。2025年9月23日,中国正式开通中欧北极集装箱快航航线,首航船“伊斯坦布尔桥”号从宁波舟山港直奔欧洲。   航程从40天砍到18天,省下22万美元燃油费,还能减掉一半碳排放。新加坡能跟得上这个效率吗?他连北极的冰都摸不到。   更别说,中国还在布局“绕海打通”的替代通道。   柬埔寨德崇扶南运河、泰国克拉运河,甚至中巴经济走廊、皇京港,中欧班列,这些都是实打实的路线,能走货、能赚钱、能避开新加坡。   你说新加坡不懂这些?别忘了,他们连最细的船舶燃料定价都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中国一条航线开通,他们的财政部和国防部比谁都紧张。   马六甲的地理红利是一张时间有限的门票。   过去你守着这条海峡,就能当“海上中介”,让中国的货从你这里过一遍,再出口、再转运、再加油,一条链上赚三笔。   可现在,中国绕开你,自己直达客户,链条变短了,你的作用自然也就少了。   2025年前三季度,中欧班列已开行1.3万列,“昆明—泰国拉廊港”的海公铁班列更是把中国西南到东南亚的时间从40天压缩到17天。直接影响谁?当然是新加坡。   新加坡的焦虑不是突然冒出来的,而是一点点累积的。   他看到中国投资17亿美元修扶南运河,看到北极航线货运量突破4200万吨,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更讽刺的是,新加坡把从中国赚来的钱给了美国,结果美国的战略焦点却早就从东南亚转向了印太大洋。   你再买P-8A也没用,美国的航母不会为你停在马六甲。你以为你买的是安全,其实你买的是孤独。   中国过去确实需要马六甲。那时候,九成以上的能源和贸易要从这条海峡走,谁都不敢碰新加坡这个“咽喉”。   可现在,中国不但在分流,还在主导替代路线的规则。新加坡若不能在规则中占位,就只能在局势中沉默。   李显龙说,新加坡要“以小国之智应对大国之争”。这话没错,问题是你不能老靠两边都讨好。中国的耐心和美国的保护都不是无限的。   新加坡不是没得选,但他不能再指望一个靠“地理位置”就能稳赚不赔的时代。   中国一旦系统性地绕开马六甲,新加坡将不再是“全球航运中心”,而只是一个“被遗忘的补给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