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省退役将领栗正杰说,根据日本媒体的推测,解放军将来若是发起解放台湾行动,如果域外势力胆敢介入的话,那么解放军一定会是打一场反介入区域拒止的战争,也就是我们所俗称的“围点打援”。 台湾退役将领栗正杰在谈台海态势时指出,如果解放军真的决定“动手”解决台湾问题,而且有外部力量介入,解放军很可能会选择一种常被称作“围点打援”的作战方式,来实现反介入与区域拒止的目的。 “围点打援”并非单纯的围城,它的基本思路是两个阶段:先把目标地区在物资、通信和交通上孤立起来,使之失去外部支援的可能;然后在敌方试图增援或介入时,对其前来的兵力和补给线进行打击,迫使援军放弃或被击退。这个概念在现代军事里常与“反介入/区域拒止”联系在一起。 随着技术发展,这种战术的实施手段也发生了变化,不再仅靠兵力包围和地面埋伏,而更依赖远程火力与情报监视能力。 常见做法包括用远程导弹和反舰弹道导弹打击敌方舰艇与港口设施,利用卫星和高空/中低空侦察手段锁定目标,用无人机、电子战和网络攻击干扰对方指挥通信、导航以及补给调度。 必要时还会通过布设水雷、潜艇活动或封堵关键海峡和航道来阻断增援通路。 通过这些手段,所谓的“围点”可以以较短时间内把目标变成孤立点,为后续的强打击或登岛行动创造条件。 从实践角度看,这类做法既有军事上的优势,也存在明显风险和限制。优势是可以在不与对方正面展开大规模海空决战的情况下,尝试通过脆弱点和关键节点取得局部控制。 但缺点也很现实——攻击关键基础设施会带来政治与人道后果,技术依赖高、情报要求严苛,而且一旦外部大国决意介入,局势就有可能迅速升级为更大范围的冲突。 换言之,“围点打援”可以是一个选项,但并非确保成功的万无一失的公式。 这一招其实不是新发明,而是解放军长期运用的战法,后来在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的支撑下,被升级成了“立体化”的现代版本。日本媒体能看出其中门道,也就不令人惊讶了。 放到现在要解放台湾的情形下,“围点”不是单纯围住一个地点,而是把整个岛屿变成与外界隔绝的孤立区:从空中、海上到远程火力,形成多层次的封锁网。 举例来说,若在福建沿海部署PHL‑191等远程火箭/火炮火力,其射程覆盖岛内多数军事目标和交通枢纽,相当于把炮火直接拉到了对岸。 演习中也曾演示过类似效果:像东风‑15B这类中短程弹道导弹的打击轨迹可以越过岛体,对岛外、近海目标实施精确打击; 实战里先摧毁指挥通信、机场跑道等关键节点,就能大幅削弱对方的组织与反应能力。 海上则靠编队封锁和潜艇封控来堵住补给线:现代驱逐舰、护卫舰编队可以对关键海域实施封锁,潜艇在海峡要道的伏击又会让增援和补给难以穿透。 空中和电子战手段进一步压制对方的侦察与指挥,综合起来就是把“围点”变成立体的、难以突破的孤岛封锁。 这种办法的效率比传统围困要高很多,但也并非没有代价和风险:一旦封锁触及民生基础设施或引发外部大国直接介入,局势就可能迅速升级。 总体上看,“围点打援”在现代语境下更像是一套组合拳——远程精确打击、海上封控、潜艇威慑和电子/情报压制共同作用,目标是尽早把对方隔绝并抑制外部干预。 日本媒体能看出这层门道,说明他们确实花心思研究了解放军的作战传统和现有能力。把“祖上传下来的打仗经验”与现代远程火力、侦察与指挥控制系统结合起来后,这套以孤立目标、切断外援为核心的组合打法,对对手提出了很高的应对要求——有海空制衡能力、有强大的机动补给线、有对抗电子战与情报优势的办法,缺了任何一环都很难把封锁破开。 换一句更接地气的说法就是:解放军并不是凭空发明了什么新花样,而是把过去能用的经验用上了更先进的工具。日本媒体能看出这点,说明他们在战术、火力投送、情报侦察和后勤保障等方面做过功课。 面对这样一套“立体包围+远程打击+情报压制”的组合拳,想要顶住它,不只是靠一两艘舰船或几架飞机就能办到的——需要从海空控制、分散与加固关键节点、保持连续补给、到电子与网络抗干扰的全方位准备。 简单来说,这套打法的威力在于体系化与协同作战,谁能把自己那套体系搭好,谁就有更大机会不被“围点打援”所困。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