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 年,当松下电器宣布成功开发Alivh(任意层间通孔)结构时,全球线路板行业正面临一个关键瓶颈——传统机械钻孔技术的极限已至,最小导孔尺寸只能停留在0.3mm,线宽/线距也难以突破0.15mm,这直接制约了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小型化进程。而Alivh 技术的横空出世,以激光钻孔替代机械钻孔,首次将导孔尺寸缩小至0.1mm以下,搭配树脂填充工艺解决层间连接难题,不仅让松下当时的翻盖手机厚度从25mm压缩至 18mm,更正式拉开了高密度互连(HDI)时代的序幕,这一突破也成为高阶HDI技术的"起点密码”。

20年间,高阶HDI的精度进化堪称一场"微观世界的革命”。早期HDI以一阶结构为主,仅能实现简单的两层互联,线宽/线距维持在0.1mm/0.1mm;2005 年二阶HDI技术普及,通过"激光钻孔 + 电镀铜"工艺,将线宽/线距缩小至50μm/50μm,成功适配初代智能手机的主板需求;2015 年,随着 4G 通信和高端芯片封装需求升级,四阶HDI技术实现量产,线宽/线距进一步压缩至20μm/20μm。
到2025年,高阶HDI已迈入“Anylayer 任意层互联"时代,线宽/线距突破5μm/5μm,较1995年初代产品缩小30倍,导孔尺寸更是低至25μm,这一精度直接匹配了台积电2nm芯片的封装需求。要知道,台积电2nm芯片的每平方毫米引脚密度高达 1.2 万个,是7nm芯片的2.3倍,若没有50μm以下的微孔和5μm级的线路,根本无法实现芯片与主板的高效连接。而这一突破的核心,在于激光钻孔技术的迭代——从早期355nm紫外激光升级为266nm深紫外激光,波长缩短带来的能量集中效应,让钻孔精度从50μm提升至25μm,同时配合"预钻孔 + 树脂填充 + 二次钻孔"的复合工艺,解决了微孔边缘毛刺问题,使信号传输损耗降低 40%。
此外,高阶HDI的层叠技术也实现了质的飞跃。1995年Alivh技术最多支持4层堆叠,而2025 年主流高阶产品已能实现28层堆叠,部分头部企业如胜宏科技甚至开始研发30层技术。这背后是 mSAP(改良半加成法)工艺的成熟:传统 SAP 工艺制作的线路边缘粗糙度达5μm,容易导致信号干扰,而 mSAP 通过"电镀铜 + 蚀刻优化”,将边缘粗糙度控制在2μm以内,使24 层以上基板能稳定承载AI 芯片3GHz 以上的高频运行需求。
从推动手机轻薄化到支撑算力革命,高阶HDI的20年技术演进,本质上是"精度突破"与"需求响应"的双向奔赴。如今,随着 1nm芯片研发提上日程,行业已开始探索3μm/3μm线宽线距的技术路径,这位"20岁"的技术老兵,仍在不断刷新微观世界的连接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