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N报道:开启了4年多的中美芯片大战,震撼全球,美国在最尖端技术方面独占优势,中国疲于应对,但在成熟制造芯片赛道,他们正在获得优势。 最近 CNN 一篇关于中美芯片大战的报道,让全球都把目光聚焦到这一关键领域。报道里提到,这场打了 4 年多的较量早已震撼全球,美国在最尖端的芯片技术上牢牢占据优势,而中国虽然在高端领域面临不少压力,却在成熟制造芯片赛道上慢慢拿到了主动权。这番评价看似客观,可要是细究背后的产业动态,就能发现中国在芯片领域的突破,远不止 “疲于应对” 那么简单。 先说说美国引以为傲的尖端技术优势。目前在 7 纳米及以下的先进制程芯片领域,美国凭借高通、英特尔等企业的技术积累,再加上对 ASML 极紫外光刻机(EUV)的把控,确实形成了难以撼动的壁垒。 尤其是 5 纳米以下制程,全球能稳定量产的企业屈指可数,而这些企业的核心技术和设备大多依赖美国供应链。这也是为什么过去几年,美国能通过技术出口管制,给中国高端芯片产业带来不小冲击,不少依赖先进制程芯片的企业一度面临 “卡脖子” 的困境。 但 CNN 没细说的是,中国在成熟制造芯片赛道的发力,早已不是简单的 “被动应对”。成熟制程芯片主要指 28 纳米及以上工艺的芯片,别看技术难度不如尖端芯片,却广泛应用在汽车电子、物联网、家电等领域,市场需求极大。就拿 28 纳米芯片来说,全球每年的需求量占芯片总需求的近三成,而中国企业在这一领域的布局,这两年明显加快了脚步。 中芯国际作为中国芯片制造的龙头企业,2022 年就加大了对 28 纳米成熟制程的投入,不仅扩充了产线,还通过技术优化提升了良品率。有数据显示,目前中芯国际 28 纳米芯片的产能利用率长期维持在 90% 以上,订单排期甚至要到半年后。 除了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长江存储等企业也在成熟制程领域持续发力,华虹半导体的 90 纳米、55 纳米芯片,已经批量供应给国内的汽车电子企业,不少国产汽车的中控系统、自动驾驶辅助模块,都用上了这些本土生产的芯片。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在成熟制程芯片的配套产业链上,也在逐步完善。以前生产成熟制程芯片所需的光刻胶、特种气体等关键材料,大多依赖进口,可现在国内企业已经实现了部分替代。 比如上海新阳的 28 纳米光刻胶,已经通过中芯国际的验证并实现量产;金宏气体的特种气体,也进入了华虹半导体的供应链。这些材料的国产化,不仅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还减少了对国外供应链的依赖,让成熟制程芯片的生产更加稳定。 在市场应用层面,中国庞大的下游产业需求,也为成熟制程芯片的发展提供了土壤。国内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每年需要大量的车规级芯片,其中大部分都是 28 纳米及以上的成熟制程芯片。 美国在尖端芯片领域的优势确实存在,但中国在成熟制程赛道的突破,也不是偶然。这背后是大量科研人员的投入,比如中芯国际的研发团队,为了优化 28 纳米芯片的性能,连续半年泡在实验室里,反复调整工艺参数; 还有不少高校和科研机构,也在成熟制程的关键技术上持续攻关,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这种从企业到科研机构的协同发力,让中国在成熟芯片赛道的优势逐渐显现。 现在再看 CNN 的报道,就能明白中美芯片大战其实是一场 “双线较量”。美国在尖端领域的优势短期内难以撼动,而中国在成熟制程赛道的崛起,不仅满足了国内庞大的市场需求,还在全球芯片产业链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差异化的竞争态势,或许会让全球芯片产业的格局发生新的变化。 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留言~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