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宋金玲主任:得了萎缩性胃炎别慌张!养胃记住“三板斧”

很多患者一拿到“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报告,就忧心忡忡,甚至把它和“胃癌”划上等号。作为一名脾胃科医生,我想告诉大家:首

很多患者一拿到“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报告,就忧心忡忡,甚至把它和“胃癌”划上等号。作为一名脾胃科医生,我想告诉大家:首先不要自己吓自己。这个病在临床上非常常见,它是一个长期的、慢性的过程,只要我们科学应对,完全可以把风险控制在最低,甚至实现逆转。

简单来说,萎缩性胃炎就是咱们胃黏膜的“土壤”逐渐变得贫瘠了,分泌消化液的固有腺体减少、功能减退了。它常常伴随着肠化生(胃黏膜长出了类似肠道的细胞)或异型增生。虽然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癌前疾病,但大家一定要明白一个概念:“癌前”不等于“癌症”。

从萎缩到癌变,需要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通常要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而且,绝大多数患者的萎缩都是局部的、轻度的,每年的癌变率其实很低(约0.5%-1%)。这就给了我们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去干预和调理。

一、身体发出这些信号,您就要当心了

萎缩性胃炎的症状没有特异性,甚至有人毫无感觉。常见的信号包括:

上腹部不适:饱胀、疼痛,尤其在饭后明显。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嗳气、反酸、恶心。其他表现: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口苦、消瘦、贫血或焦虑抑郁情绪。

中医怎么看?在中医理论里,这属于“胃脘痛”、“痞满”等范畴。我认为,其病机核心在于 “本虚标实”。

本虚:主要是脾胃虚弱。脾胃是后天之本,主运化。脾胃之气不足,就像汽车的发动机没力,动力不够,食物和水湿运化不了,自然会停滞成病。标实:是在虚弱的基础上,产生的气滞、血瘀、湿热等病理产物。比如,肝气不舒会横逆犯胃,导致胃胀、嗳气;水湿停滞日久会化热,形成湿热,表现为口苦、苔黄腻;病久入络,会导致胃络瘀阻,出现刺痛、舌质暗。

所以,我的治疗思路是 “扶正”与“祛邪”并举,既要健脾益胃固其根本,也要根据具体情况理气、活血、清热祛湿。

二、养好胃,记住这“三板斧”

除了规范的中西医治疗,生活调养至关重要,这是我每次都会对患者强调的“基本功”。

第一板斧:生活调养——给胃一个舒适的环境

情绪要稳:情志不畅是胃病的重要诱因。思虑伤脾,怒气伤肝,肝气不舒就会来欺负胃(木克土)。所以,保持心情愉快、心胸开阔,就是最好的“胃动力药”。作息要规律: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睡眠。睡觉时胃黏膜会进行修复,熬夜就是在剥夺它的修复时间。保暖要到位:尤其是腹部保暖,避免胃部受寒,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第二板斧:饮食管理——给胃减轻负担

定时定量,少食多餐:建议每天4-6餐,每餐七分饱。让胃有规律地工作,又不过度劳累。清淡软烂,细嚼慢咽:多吃营养高、易消化的食物,如鸡蛋、牛奶、鱼肉、豆腐、软烂的面条和粥。烹饪以蒸、煮、炖、烩为主,避免煎、炸、烤、腌。严格“忌口”:对辛辣(辣椒、大蒜)、生冷(冰淇淋、冷饮)、过甜过酸的食物、浓茶、咖啡、酒精等,要尽量远离。它们会直接刺激或损伤胃黏膜。

第三板斧:食疗辅助——药食同源来帮忙根据您的体质,选择合适的食疗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这里推荐两个经典的方子:

针对脾胃虚弱者(常表现为食欲差、腹胀、乏力、便溏、舌淡)推荐:黄芪山药健脾胃材料:黄芪15克,鲜山药150克,大枣5枚,猪肚200克。做法:猪肚处理干净、切条焯水,与黄芪、大枣一同放入砂锅,加足量水,烧开后转小火慢炖1小时。再加入切块的山药,继续炖煮30分钟,加盐调味即可。功效:黄芪补气健脾,山药平补脾胃,猪肚“以形补形”,共奏温中健脾之效。

针对脾胃湿热者(常表现为胃脘胀满、口苦口臭、大便黏腻、舌红苔黄腻)推荐:薏仁茯苓祛湿汤材料:薏苡仁30克,茯苓20克,赤小豆20克,瘦肉150克。做法:所有食材洗净,薏仁、赤小豆可提前浸泡。瘦肉切块焯水后,与所有药材一同入锅,加水炖煮1小时,加盐调味。功效:薏仁、茯苓健脾利湿,赤小豆清热利湿,帮助清除体内的湿热浊邪。

最后总结一下:面对萎缩性胃炎,正确的态度是 “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 。不必过度焦虑,但一定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坚持长期、规范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与生活调养。通过我们医患的共同努力,完全可以让您的胃“转危为安”,重获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