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语:北京汽车制造厂告别“搭便车”红利。
11月22日,北汽集团的一纸声明在汽车行业掀起波澜。声明中提到,法院一审判决认定,某汽车企业使用“北汽”标识构成不正当竞争,责令其立即停止使用相关简称、公开消除影响并赔偿损失。

尽管声明未直接点名,但业内普遍认为,被告正是与北汽集团同源却早已分家的北京汽车制造厂(以下简称“北汽制造”)。这场纠纷背后,是两家企业长达数十年的历史纠葛与品牌博弈。
从同源共流到分道扬镳
北汽集团与北汽制造的纠葛,始于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期。
1951年,北京汽车制造厂成立,由朱德亲笔题写厂名,成为新中国第二家大型汽车生产企业。1965年,其推出的BJ212越野车填补国内空白,被誉为中国越野车“开山鼻祖”,自此“北汽”与“212”成为深度绑定的品牌符号,彼时的北汽制造是北京汽车工业的核心载体。
转折发生在2015年。北汽集团为优化资产结构,将所持北汽制造股权全部转让给富路集团,后者于2020年将企业总部迁至青岛,2023年又由魏桥集团接盘。至此,北汽制造彻底脱离北汽体系,成为一家民营企业。
然而,股权关系虽断,品牌纽带未消。北汽制造在改制后仍沿用“北京汽车制造厂”名称,并在宣传中强调“北汽历史传承”,甚至在产品上使用“北汽212”等标识。这种“搭便车”行为,也为日后的纠纷埋下了种子。
从澄清到走上法庭
事实上,这也并非是北汽集团第一次因为两个品牌被混淆而发出澄清公告。
2024年6月,北汽制造发布新款212车型时高调提及“北汽传承”,北汽集团次日即发布澄清声明:北京汽车制造厂有限公司在其产品、宣传、子公司名称上使用北汽集团的“北京”“北京汽车”“北汽”等商标、字号,多次提到井冈山、212等北京汽车工业历史。北汽集团澄清,北京汽车制造厂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基地主要位于山东青岛的民营企业,与北汽集团无股权关系、产权关系,北汽集团不对相关产品售后及服务承担任何责任。

强调双方“无任何股权关系”,呼吁公众谨慎鉴别。
到了2025年,在国庆假期期间,一辆车身标注212的汽车在爬坡过程中发生翻车,车辆A柱严重变形。许多网友和媒体误将其认作北汽集团旗下产品,从而将矛头指向了北汽。这使得北汽集团在10月5日紧急发布声明,指出,涉事车辆为“北京汽车制造厂”于2024年推出的新款212 T01,与北汽集团及旗下“北京越野”品牌无任何关联。北京汽车制造厂有限公司属于山东魏桥新能源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与北汽集团无任何股权或产权关系。
即便如此,北汽集团依然因为这次事件遭遇了舆论危机。这侧面印证了,品牌混淆对于北汽集团造成的负面影响之大。
这种混淆不仅可能分流北汽集团的潜在客户,更会因低端产品的质量问题侵蚀其数十年积累的品牌溢价。在多次沟通无果后,北汽集团选择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这才有了11月22日声明中的胜诉结果。
法庭之外的品牌挑战
本次北汽集团公告中提到的法院一审判决,为这场纠纷划下阶段性句号。对北汽集团而言,胜诉不仅是法律上的胜利,更是对品牌认知的决心。
本次判决明确了“北汽”企业简称的专属权,虽然从法律层面切断北汽制造借历史渊源捆绑品牌的可能性。但业内人士认为,仅靠这些想让改变消费者的固有认知仍是不够,首先212车型作为中国越野文化的初始符号,其情感价值不容忽视;其次,北汽与212的捆绑置身之深,仅凭借一场官司和一纸公告仍难以彻底杜绝重蹈覆辙,这在前几次北汽发声澄清但效果不佳即可看出。
一位从事汽车行业三十余年的主机厂人士告诉中车网,车企品牌纠纷在业内并非罕见,想要彻底杜绝此类事件发生,北汽仍有很长的路需要走。

而另一面,对于北汽制造而言,判决意味着彻底告别“北汽”光环,进入独立品牌建设阶段。北汽制造需重新建立独立的品牌形象,但消费者对“212”等车型的认知长期与“北汽越野”绑定,短期内可能造成混淆或信任流失。例如,2024年推出212 T01车型时,其宣传仍强调“北汽传承”,胜诉后此类关联被强制切断,或影响现有用户的忠诚度。
同时,在资金层面北汽制造将面临着法律赔偿和投入资金、资源修改产品标识、宣传材料及渠道形象,此外还需要通过营销活动教育市场,告别“搭便车”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