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1年,金圣叹在临刑前低声对刽子手说:“我耳朵里藏着200两银票,你先杀了我

曦月谈 2025-07-28 16:41:36

1661年,金圣叹在临刑前低声对刽子手说:“我耳朵里藏着200两银票,你先杀了我,钱就是你的!”刽子手听后高兴不已,立刻动手,可是,当他捡起纸团并打开时,竟然惊讶地发现了意外的东西!

1661年,53岁的金圣叹被押赴刑场,这位一生与科举制度作对的文人,即将为自己的叛逆付出生命的代价。   金圣叹本名金采,1608年生于苏州一个读书人家。他从小就展现出惊人的记忆力,私塾先生教的四书五经,他听一遍就能记住。但这份聪明劲儿,他偏要用来挑战那些他认为迂腐的规矩。   考秀才时,题目出自《论语》“吾岂匏瓜也哉”。金圣叹在答卷上的解释别出心裁,把匏瓜比作出家人,说都是“系而不食”的意思。这种答题方式让考官哭笑不得,自然也就名落孙山。   后来他改名金人瑞再次参加科举,这回倒是规规矩矩答题,还真考中了秀才。苏州读书人都说,他不是考不上,而是故意要跟八股文过不去。   金圣叹真正的才华体现在文学批评上,他评点《水浒传》时提出的观点,至今仍被学者引用。他说宋江的“忠义”是装出来的,真正的好汉是武松、鲁智深这样快意恩仇的人物。   他还首创了“性格分析法”来解读小说人物,比如分析林冲,他指出这个人物从逆来顺受到被逼上梁山的心理变化过程,每一步都有迹可循。这种分析方法在当时是革命性的。   金圣叹提出的“六才子书”概念影响深远,他把《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传》《西厢记》并列,打破了经史独尊的传统观念,让通俗文学也能登大雅之堂。   在苏州城里,金圣叹是出了名的急才。茶馆里经常有人出对子考他,他总能对答如流。有人出“上素月公饼”,他立刻对“中糖云片糕”,还解释说“中糖”谐音“中堂”,对仗工整又有趣味。   顺治十八年,苏州新任县令任维初横征暴敛,连老百姓办丧事都要交税。金圣叹看不下去,联合一百多个读书人到巡抚衙门告状。当时正值顺治皇帝驾崩,他们借着哭祭的机会递交状纸。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哭庙案”,其实这个案子的背景很复杂,不仅仅是告贪官那么简单。清朝刚入关不久,江南士族对新朝廷态度暧昧,清廷正想找机会敲打一下。   巡抚朱国治接到告状后,不但不查任维初,反而给金圣叹等人扣上“聚众倡乱”的罪名。朱国治在给朝廷的奏折里明确写道,要借此机会整治“吴中士绅屡抗钱粮”的问题。   金圣叹被判斩首临刑前,他留下两句诗给家人:“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用“莲”谐音“怜”,“梨”谐音“离”,表达对妻儿的不舍之情。   关于他临终时的情景,民间有各种传说。比较可信的记载是,他在纸上写了“好”“疼”两个字。这个细节被清代笔记《丹午笔记》《柳南随笔》都有记载,应该是真实的。   金圣叹死后,他批点的书籍反而更加流行。特别是他评点的《水浒传》,成为后世最受欢迎的版本。他开创的小说评点方法,影响了之后几百年的文学批评。   江户时代的日本文人特别推崇金圣叹。他们翻译了金批《水浒》,还学习他的批评方法来解读日本的物语文学。可以说,金圣叹的影响早就超越了国界。

0 阅读:197
曦月谈

曦月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投稿请私信~ 十分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