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劝李隆基不要重用李林甫,李隆基不听,劝李隆基杀安禄山,也不听。李隆基逃到四

曦月谈 2025-07-29 14:49:08

张九龄劝李隆基不要重用李林甫,李隆基不听,劝李隆基杀安禄山,也不听。李隆基逃到四川之后,才后悔,于是派人去韶关祭奠张九龄。张九龄之后大唐再无贤相!开元盛世最后的贤相,他的离场也意味着开元盛世的落幕。

张九龄这个人是唐代顶尖的政治家,老百姓都夸他正直清廉,办事靠谱,从来不走歪门邪道。

他这种好品德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打小读书养成的。

他老家在岭南韶关那片儿,年纪轻轻就显露出过人才干。

唐朝最红火的开元年间,他当上宰相后,把国家大事理得井井有条,接住了前任张说撂下的担子,成了唐玄宗李隆基最倚重的左膀右臂。

宋朝那个编《资治通鉴》的司马光,把唐朝宰相都扒拉了一遍。

提到张九龄的时候,特意竖起大拇指说他"尚直"。

这话翻译过来就三个意思:做人硬气不绕弯,办公事绝不含糊,选人才只看本事不看关系。

那时候官场上马屁精多得数不清,张九龄偏能挺直腰杆说话。

二十来岁刚当上拾遗这个芝麻小官时,他就敢给当时的大宰相姚崇写信提意见。

信里说得实在:"干工作得躲着那些溜须拍马的,要多用些厚道人。

选拔干部不能光看谁跟您亲近,得看他是不是真有两把刷子。"

等升到中书舍人管公文了,面对老上司张说他照样不留情面。 看到张说私底下搞小动作把朝廷东西往家搬,张九龄当场指着鼻子劝:"国家机器不能当私人仓库使啊!"

他还特意强调选官员的标准:"人品排第一,功劳排第二,要是颠倒了准得出乱子。"

当上宰相后他更是敢说敢当。

听说唐玄宗想给河西节度使牛仙客封个大官,他马上急了眼去阻拦:"牛将军守边境是有点功劳,可没到裂土封侯的分量啊!"

后来玄宗打算提拔张守珪和李林甫两个进宰相班子,张九龄脑袋摇得像拨浪鼓:"这俩人表面功夫还行,肚子里墨水不够,担不起这份责任。"

最要命的是处理安禄山那件事,安禄山打了败仗按律当斩,张九龄咬着判死罪不松口:"这种狼崽子留着准是祸害!"

可惜玄宗耳根子软没听劝,结果没出十年"安史之乱"就闹起来了。

您琢磨琢磨,他顶头上司是宰相,最大老板是皇帝,说句话就能让他丢乌纱帽,狠点还能砍脑壳。

可他偏拿家国天下当秤砣,死活不拿自己前程做交易。

要说中国人重视人情世故,唐朝时候也一样。

张九龄也重情义,但不糊涂。

他最恨走关系开后门那套。

年轻时给姚崇写的那封信就说透了要害:"当领导的要是被私情蒙了眼,好赖人都分不清楚。"

后来他主掌吏部选官员时,专门在办公桌刻了"公道"俩字,天天提醒自己别犯糊涂。

唐玄宗宠妃武惠妃想害太子李瑛,偷偷派人找张九龄合作,暗示事成后保他当一辈子宰相。

来传话的太监牛贵儿刚露口风,就被老张提着扫帚撵出了门。

当天他就跑去向玄宗告御状:"换太子动摇国本啊!后宫娘娘伸手管朝政这还了得?"

当时满朝文武都替武惠妃说好话,就他敢说真话。

张九龄这套做派是打骨子里炼出来的。

老话说"圣人立身先求诸己",他十三岁就认准这个理。

那年广州刺史王方庆路过韶关,半大孩子敢拦轿子讨论国家大事,硬让刺史大人直呼"这是千里驹啊!"。

后来他憋着劲读书,二十岁考上乡贡进士,可嫌武则天时期朝堂太黑,忍了十年才去考正式的"才堪经邦科",从皇家图书馆的校书郎干起。

趁着管图书的便利,他把宫里珍藏的典籍翻了个底朝天。

五年后靠着真才实学被推荐考中"道侔伊吕科",这才正式踏上仕途。

开元十三年朝廷成立集贤殿书院搞文化建设,唐玄宗让大画师给十八位顶尖学士画像题字。

虽说张九龄没入围名单,可每逢学术讨论会,玄宗点名要他来参加。

有回在勤政楼办辩论赛,特意用七宝装饰高座奖给赢家。

满场大儒都输了,就张九龄怼得别人哑口无言,稳稳当当坐上那个金光闪闪的椅子。

地位上来后他反而更谨慎,《礼记》里那句"身正方能令行"成了他的座右铭。

每天早上穿衣时都要念叨:"官袍不是盔甲,守得住心才算真本事。"

孟子夸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才是大丈夫,张九龄拿这当尺子丈量自己。

当校书郎啃干馍不喊穷,当宰相掌大权不飘,被武惠妃整得贬官荆州照样硬气。

晚年写过句诗明志:"但留清白心,岂畏淤泥染",这不是唱高调。

您看唐朝长安城里多少官员下水湿鞋,偏他六十年官场滚三滚,出来还是清清爽爽一个人。

对此您怎么看?

0 阅读:80
曦月谈

曦月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投稿请私信~ 十分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