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8月13日,巴金的妻子妻子萧珊因为直肠癌去世,巴金拒绝续娶,没想到他把

曦月谈 2025-07-28 16:36:44

1972年8月13日,巴金的妻子妻子萧珊因为直肠癌去世,巴金拒绝续娶,没想到他把妻子的骨灰放在卧室,30多年不让下葬。   1935年的上海,巴金收到了一封来自宁波的读者来信。写信人是爱国女中的学生萧珊,她在信中表达了对《家》的喜爱,并寻求人生困惑的解答。   根据巴金在《怀念萧珊》中的记述,两人初次见面是在1936年春天。   萧珊因反对家庭安排的婚事,写信向巴金求助。这位23岁的女学生在信中直言不讳地表达了对封建婚姻的抗拒。   巴金在回信中并未鼓励她离家出走,而是建议她继续完成学业。这种理性的态度让萧珊感到意外,却也加深了她对这位作家的敬意。   1937年抗战爆发后,萧珊投身救护工作。据《巴金年谱》记载,她在上海难民收容所担任护士期间,经常向伤员分发巴金主编的《烽火》杂志。   两人的通信在战乱中从未中断,巴金保存的书信显示,萧珊在信中详细记录了救护站的工作情况,这些内容后来成为巴金创作《第四病室》的素材来源。   1944年5月8日,巴金与萧珊在贵阳花溪举行婚礼。据作家靳以的回忆文章记载,婚礼极其简朴,只有靳以和曹禺两位朋友见证。新娘的嫁妆是一本用红布包裹的《家》初版本。   婚后的生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萧珊在《我与巴金》一文中提到,他们在重庆的住所经常遭遇空袭,她需要在防空洞里为巴金准备稿纸和煤油灯,保证他能继续写作。   1949年后,萧珊主动承担起整理巴金手稿的工作。据上海作协档案记载,《巴金文集》十四卷的编校工作,有一半以上是由萧珊完成的。   文革期间,夫妻二人都受到冲击。1966年8月,萧珊被下放到奉贤干校劳动。巴金在《随想录》中记述,萧珊每次从干校回来,都会带些自己种的蔬菜,说是“自己劳动的成果”。   1972年7月,萧珊被诊断为直肠癌晚期。住院期间,她仍坚持为巴金抄写被没收的手稿。华东医院的病历记录显示,萧珊于1972年8月13日病逝,终年55岁。   巴金在妻子去世后写下《怀念萧珊》一文,文中提到:“她的骨灰盒还放在我的床前,我每天同它说话。”这个细节被女儿李小林在回忆文章中证实。   1979年,巴金开始撰写《随想录》。书中多处提及萧珊,其中写道:“没有她的31年,我是怎样活过来的,现在我还说不清楚。”     2011年,巴金故居正式对外开放。故居保留了巴金书房的原貌,书桌上摆放着萧珊的照片。据故居工作人员介绍,这张照片是巴金生前每天都要看的。   武康路113号的花园里,种植着萧珊生前喜爱的白玉兰。每年春天花开时节,都有读者自发前来献花,纪念这段历经战火与动荡却始终相守的爱情。   他们的书信、手稿和回忆文字,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见证。

0 阅读:10
曦月谈

曦月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投稿请私信~ 十分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