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基辛格
基辛格预言:在俄乌冲突中第一个被拖垮的不是俄罗斯,而是英国,将会第一个倒下…
美国前国务卿 亨利·基辛格早在2023年的一场闭门研讨会上就曾抛出惊人预判:“这场战争最终最先耗尽的,绝不会是俄罗斯或乌克兰这两个直接交战国,而将是英国。如今回望,基辛格的这句断言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转化为冰冷的现实...
基辛格警告:假如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不敢挑衅中国,或将最先出兵这三国…
97岁的基辛格预言: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可能是这个野心勃勃的日本,会将全世界拖入旋涡… 当今世界的格局早已不复往昔的相对稳定,各类冲突如燎原之火般在多地蔓延,整个国际社会仿佛陷入了一锅沸腾的乱粥。东欧平原上,...
最近基辛格早年的预言又被翻了出来,老爷子当年就说,俄乌打下去,最先耗干的不是俄罗
最近基辛格早年的预言又被翻了出来,老爷子当年就说,俄乌打下去,最先耗干的不是俄罗斯,不是美国,更不是那些跟着起哄的小国,而是一个谁都没太往深处想的国家。这个国家,正是英国。2023年基辛格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就直言不讳,持久战拼的不是枪炮数量,是钱包厚度,英国这种中等体量国家,没欧盟靠山,援助负担占比高,迟早先扛不住。如今战争打了三年多,再看英国的处境,不得不佩服老爷子的眼光毒辣。英国对乌克兰的援助早就超出了自身承受能力。截至2025年,累计援助金额逼近250亿英镑,这可不是小数目,相当于国民医疗服务预算的好几分之一。可脱欧后的英国经济本就步履蹒跚,2024年GDP增长只有0.6%,远低于欧盟平均水平,公共债务占GDP比例早就突破100%,财政赤字一年比一年大。普通英国人的日子更是苦不堪言。能源账单三年里暴涨三倍多,冬天取暖都得精打细算,不少老人只能裹着厚衣服在家挨冻。伦敦街头的超市里,物价标签换了一茬又一茬,拎着购物袋的大妈们忍不住抱怨,国家宁愿给乌克兰送炮弹,也不管自家民众的生计。医院排队长龙越来越长,学校经费被一砍再砍,年轻人就业难、住房贵,不满情绪直接爆发成街头抗议,甚至出现激进分子趁乱“零元购”的乱象。更要命的是英国的战略定位完全跑偏了。脱欧后失去了欧盟的贸易缓冲,却非要硬撑着当西方阵营的“急先锋”,想靠紧跟美国证明自己的大国地位。可美国有全球霸权红利,军工企业赚得盆满钵满,液化天然气对欧出口翻倍,坐收渔利;俄罗斯靠能源出口转向亚洲,2024年中俄贸易额破2500亿美元,GDP还能正增长3.6%,军工产能比战前提升60%。英国呢,既没美国的实力,也没俄罗斯的资源自给率,只能靠借债维持援助,2025年债务服务成本就占了预算的10%。政府内部早就吵成一团。财政部门想缩减援助救经济,外交部门怕丢了盟友面子,政策摇摆不定。民调数据最能说明问题,支持继续援助乌克兰的英国人已经降到40%以下,越来越多人觉得该先管好自家事儿。苏格兰独立呼声也跟着高涨,2025年支持率逼近50%,内忧外患之下,英国的精力被一点点耗光。基辛格的预判本质上是戳破了一个真相:大国博弈里,没实力却硬要逞强的“小伙伴”最容易成为炮灰。英国总想抱着帝国余晖不放,却忘了外交得量力而行。这场战争拖得越久,英国的经济窟窿就越大,民生问题就越突出,当初跟着起哄的底气,早就被日复一日的消耗磨没了。战争没有胜利者,只会越拖越糟。基辛格生前就呼吁先停火再谈判,可英国至今没看清局势。继续硬撑下去,耗干的不只是经济,还有民众的信心和国家的未来。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基辛格曾经预言称:俄乌最先耗干的不是俄乌美,而是一个意想不到的国家。 202
基辛格曾经预言称:俄乌最先耗干的不是俄乌美,而是一个意想不到的国家。2023年他刚抛出这个预判时,不少人还在猜是德国或者法国,没成想最后先扛不住的竟是英国。英国的窘境早在援乌初期就埋下伏笔,脱欧后“全球英国”战略成了笑话,俄乌冲突被政客们当成翻身良机,一门心思要当援乌“急先锋”讨好美国,顺便彰显自身影响力。这种激进姿态背后是真金白银的投入,2023-2024财年国防预算直接飙到500亿英镑,其中近23亿专门砸给乌克兰,还花大力气训练了1万名乌军士兵。按GDP占比算,英国援乌额度达0.26%,虽说比不上爱沙尼亚的1.1%,但架不住自家经济本就虚得厉害,这笔钱花得纯属打肿脸充胖子。经济上的反噬来得又快又猛,2023年英国通胀像坐了火箭,3月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飙到10.1%,远超经济学家预期,食品价格更是创下45年来最高的19.2%涨幅,家庭天然气和电费几乎翻了一倍。普通人日子过得捉襟见肘,不少人就算有工作,也得靠食物银行救济,这种全民紧日子背后,是2.53万亿英镑的公共债务大山,占GDP比重突破100.5%,比欧盟平均水平高出16.8个百分点。钱都砸去援乌了,民生投入自然缩水,矛盾一触即发。2023年2月的大罢工成了英国扛不住的公开信号,50万人涌上街头,涵盖教师、公务员、火车司机等多个行业,直接导致2.3万所学校关门,交通网络瘫痪,一天就造成2亿英镑经济损失。工会代表的话戳破了遮羞布:薪资追不上通胀,房租和交通费却疯涨,不罢工根本活不下去。这场十年最大规模罢工,本质是民众对政府只顾援乌不顾民生的集体抗议。更要命的是,英国没了欧盟的缓冲垫。德法虽也援乌,但能靠欧盟内部协同分摊压力,德国25亿美元援乌额度看似更高,可人家有产业链支撑,英国脱欧后早成了孤家寡人,贸易壁垒没消除,又平添援乌负担。到了2025年英欧被迫“抱团取暖”,同意取消贸易检查、共享国防采购资源,说白了就是扛不住了,得回头找欧盟搭伙过日子。当初没人想到英国会先垮,毕竟它能源依赖低、离战场远,可偏偏是这种“无顾虑”让它敢肆意拱火。政客们沉迷于刷地缘政治存在感,把国家财政当成援乌的提款机,却忘了自家经济早已被脱欧和疫情折腾得元气大伤。通胀高烧不退、债务节节攀升、民众怨声载道,这些问题拧成一股绳,再加上没了欧盟的帮衬,英国自然比德法先走到扛不住的地步,成了基辛格预言里那个“意想不到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