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边总有人羡慕我:"你真厉害,能在深圳买房。"
每次听到这句话,我都只能苦笑。作为一个靠"啃老+借款"才勉强上车的普通妈妈,我想掏心窝子说句实话:千万别轻易在深圳买房,除非你已经准备好接受这3种"失去"。
01
失去"消费自由",活成一个精算师
买房前,我和老公偶尔还可以出去旅游,也敢买最新款的手机。发了奖金,我也敢走进商场,买那件一眼相中的裙子。
现在?
每次打开购物软件,第一反应不是"喜不喜欢",而是"能不能不买"。两杯奶茶钱,够一家的买菜钱;一顿200块的火锅,够交两天物业费。
我的消费观被彻底重塑:所有消费都要先换算成"房贷单位"。
以前是"我喜欢所以我值得",现在是"不买立省百分百"。从月光族到铁算盘,只需要一张房贷合同。
02
失去"职业任性",不敢对老板说"不"
还记得买房前,我在职场还算有点脾气。工作不顺心,脑子里会闪过"大不了辞职"的念头。
现在?
别说辞职,连请个假都要斟酌再三。老公更是如此,加班到再晚,也只能默默承受。因为我们都知道,每个月的20号,银行会准时从账户里划走那笔雷打不动的月供。
朋友说我们变得"怂"了。不是怂,是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买房前,工作是为了生活;买房后,工作是为了还贷。
03
失去"生活品质",学会将就和妥协
我们买的,是深圳老破小。
没有书房,没有大阳台,小区停车位永远在抢。曾经幻想的"品质生活",在现实面前碎得一干二净。
更扎心的是,为了凑首付,我们花光了所有装修预算。现在住的房子,还是最简单的大白墙。朋友来做客,委婉地说:"你们家装修,挺特别的。"
我笑笑没说话。当你把所有的钱都献给了房子,就再也没有多余的力气去装饰它了。
写下这些,不是要劝大家别买房。
恰恰相反,正因为知道买房要付出这么大的代价,才更要理性。你要评估的不是"想不想要",而是"能不能承受"。
像我们,虽然失去了这么多,但从不后悔。因为对我们这样的特殊家庭来说,房子不只是房子,它是孩子能在深圳接受更好教育的门票,是我们全家的"救命稻草"。
但如果你还没准备好接受这些"失去",如果你对生活还有别的想象,那么——
租房,或许是一种更自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