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诸葛诞和司马懿是亲家,为何要发动淮南三叛?是曹魏忠臣还是自保

淮南三叛,是指发生于曹魏后期,由于司马氏夺权专政,使得掌握军事重镇寿春的统帅先后发生三次反抗司马氏的兵变。这三次分别为王

淮南三叛,是指发生于曹魏后期,由于司马氏夺权专政,使得掌握军事重镇寿春的统帅先后发生三次反抗司马氏的兵变。这三次分别为王凌之叛(251年四月)、毌丘俭文钦之叛(255年正月)、诸葛诞之叛(257年五月—258年二月)。

诸葛诞身上的争议

史学界对于王凌、毌丘俭的评价基本是一致的,都认为他们是毫无疑问的曹魏忠臣。但对于诸葛诞发动叛乱,是否是因为忠于曹魏则存在很多争议。有的人认为诸葛诞也是因为忠于曹魏才起兵,也有人认为诸葛诞是为了自保。

比如,王夫之就认为:

诞遣其子靓称臣于吴以起兵,则昭未篡而己先叛;以叛临篡,篡者未形而叛者已著;其志悖,其名逆,授司马昭以讨叛之名,而恶得不败邪?使其成也,司马昭之族甫糜,曹氏之社早屋矣。

这意思是说,诸葛诞起兵之前先派自己的儿子诸葛靓去东吴求援,司马昭还没篡位呢,诸葛诞自己先反叛了。他还说,即使诸葛诞战胜了司马昭,恐怕曹世家族也不会存在了。

姜宸英的观点如下:

诸葛诞以见疑谋叛,其死宜矣。若果忠于魏室,则不首发俭、钦之谋,坐成司马之势。

这意思是说,诸葛诞是因为被司马昭、贾充猜疑才起兵反叛。如果诸葛诞真的忠心曹魏,那么在公元255年毌丘俭起兵之时,诸葛诞不会发檄文揭露毌丘俭、文钦的谋划。而且前两次叛乱,其实诸葛诞都是司马氏平叛的帮手。

《三国志集解》的作者卢弼则反对姜宸英的观点:

俭、钦移书郡国,罪状司马,天下共知,非由公休露布之咎。当时勤王诸将,惟文钦父子,粗猛武夫,反复无常,彦云、仲恭皆为儒将,懋著功勋,事之成否,岂可概论?公休谋定后动,子上至督中外诸军二十六万众临淮讨之,倾全国之力,挟两宫以行,用兵十月之久,侭乃克之。公休力竭智穷,而麾下壮士数百人拱手为列,无一降者,田横得士,何以加兹!此皆魏之忠臣义士,承祚合为一传,有微旨焉。君子平情论事,不能以成败相绳,不佞考订事实,不为空论,偶因姜氏之说,特发其凡于此。

卢弼认为,毌丘俭发檄文讨伐司马师,天下共知,诸葛诞通知不通知大家都知道,这不算过错。而且他认为,诸葛诞最后起兵是谋定而后动,所以司马昭倾全国之力,围困寿春十个月才击败诸葛诞。

卢弼还说,诸葛诞死后,麾下壮士数百人被俘后,拱手列阵,面对杀一个劝降下一个的伎俩,没有一个投降,都愿意为诸葛诞而死,这是田横五百士一样的忠义。陈寿《三国志》把王凌、毌丘俭、诸葛诞合为一传,本来就是微言大义,暗示他们都是忠于曹魏的。

诸葛诞忠于曹魏吗?

那么诸葛诞忠于曹魏吗?我认为不是,列一列我的论据:

第一,诸葛诞是官场老油条

梳理一下诸葛诞的为官经历,最初他靠着家族荫蔽,仕途非常顺利。初以尚书郎被任命为荥阳县令,后诸葛诞被迁升为御史中丞、尚书,并与散骑侍郎夏侯玄等人交好。

后来因为魏明帝厌恶夏侯玄和诸葛诞等人沽名钓誉,追求浮华而免官。魏明帝死后,齐王曹芳继位,并由大将军曹爽辅政专权,曹爽任用夏侯玄等人,又让诸葛诞复职,并出任扬州刺史,加号昭武将军。

本来诸葛诞是得到曹爽的重新启用,才重获新生,但很明显在司马懿夺权的高平陵政变之中,诸葛诞明显没有站出来反抗,而是站在了司马家一边。而且有意思的是,诸葛诞和司马懿、王凌都是亲家,诸葛诞的两个女儿分别嫁给了司马懿之子司马伷、王凌之子王广。

嘉平三年(251年),太尉王凌计划起兵推翻司马懿,另立楚王曹彪为帝,是为淮南一叛。事情被兖州刺史黄华揭发后,司马懿领兵讨伐,并任命诸葛诞为镇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诸军事,册封山阳亭侯。很明显,两个亲家之间,诸葛诞再次站队司马家!

诸葛诞是一个精致的官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精致的两面派。曹爽和司马懿,他一边和夏侯玄交好,一边把女儿嫁给司马懿;司马懿和王凌,他毫不犹豫的帮助司马懿镇压王凌。他只想站在最终胜利者那一边,保证自己利益最大化!

第二,诸葛诞反叛是为了自己

王凌是准备另立楚王曹彪,以对抗司马懿;毌丘俭则是打着郭太后的旗号,讨伐司马师,剑锋直指洛阳。王凌早年受过曹操恩惠,毌丘俭是曹叡的东宫旧人,所以他们俩起兵顺理成章,动机很明确,也有明确的政治口号。

那么诸葛诞为何起兵呢?一句话,还是为了利益,为了利益最大化。

正如王夫之所说,诸葛诞起兵第一件事不是讨伐司马昭,是派儿子去东吴求援。当时是三国鼎立,诸葛诞这么做很明显就是想割据淮南,在魏吴之间摇摆,保证自己利益最大化。因为司马昭已经开始猜忌他了,他必须自保。

还有一个原因是我个人猜测,我认为诸葛诞的反叛和司马昭有关系。淮南一叛,诸葛诞跟着司马懿平叛;淮南二叛,诸葛诞跟着司马师平叛。为何255年司马师一死,司马昭掌权,256年诸葛诞就坐不住了?

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但有点模糊的线索。公元252年东兴之战,作为当时的东路军,司马昭督征东将军胡遵、镇东将军诸葛诞进攻东兴大堤,结果被丁奉“雪中奋刀”大败。司马昭问众人谁应负责,王仪说责在元帅。司马昭怒曰:“司马欲委罪于孤邪!”遂令人斩之。

在朝廷上,朝臣众议要把诸葛诞等参战的武将下贬职位,司马师把战败归咎于自己,并说到:“我不听公休,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司马昭因为是都督,罚的最重被削去爵位,诸葛诞和毌丘俭,只是将防区对调。

司马师这句话其实也有点莫名其妙,检索史书记载,诸葛诞建议司马师三路进攻孙吴,当时虽然王昶、毌丘俭及胡遵都有献计,但对照发现,司马师基本上是按照诸葛诞的计划进行的。为何战后又说“我不听公休”。

可能的原因只能是,诸葛诞还有别的建议,比如不要要司马昭指挥胡尊和自己,但是司马师还是更放心自己的亲兄弟,所以招致失败。不然这句话实在很难解释,然后诸葛诞和司马昭大概在这时有了龃龉,所以司马昭掌权,诸葛诞内心不安,贾充一撺掇,酿成了淮南三叛。

参考资料:《三国志》裴松之注、卢弼《三国志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