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手冢治虫与严定宪即兴合作的漫画《孙悟空会见阿童木》成为中日动漫交流的经典案例。整整四十五年后的今天,中国动画《罗小黑战记2》在日本全国约140家影院同步上映,创下中国动画在日最佳开局表现。从单向输送到双向互动,从学徒到对手,日漫对国漫的影响已深入骨髓,而国漫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道路。

1. 历史回望:四十年交流,从萌芽到深度融合
中日动漫交流已走过40余年的历程,这一过程可明显分为四个阶段。在1980年至1999年的萌芽期,日本动漫通过手冢治虫等创作者的访问活动进入中国。严定宪与手冢治虫合作的《孙悟空会见阿童木》,成为两国动漫交流的象征。
2000年至2011年进入成长期,中日合拍作品涌现。2006年,中日首部合拍动画电影《银色头发的阿基德》上映,标志着两国在动画创作领域的首次深度合作。与此同时,网友自发组成的字幕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加速了海外动画在国内的传播。
2012年至2014年是发展期,以Bilibili为代表的中国二次元社区,复制了日本Niconico的弹幕文化,并加入了中国特有的内容创新。2015年至今为加速期,中国的二次元市场开始细分,发展配套产业链。目前,中国“泛二次元”用户规模已达5亿。

2. 技术流变:从断代迷茫到2D3D并举
中国动画系统经历了4次大规模断代,位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时期、外包时期、Flash时期、网络时期和国潮时期的中间。改革开放后,全球动画产业的外包集中于深圳。美国的订单中,中国从业者可做到部分脚本和监督等偏产业链前端的岗位,但日本的外包却只让中国画师做画画这样的末端工作。
这种差异导致老的美术电影体系与美国好莱坞系统外包之间工作流程上的“不兼容”,造成中国“二次元”产业中“动”和“漫”的分离。与日本发源于漫画,而后向影视游戏产业扩散的“二次元”传统不同,中国动漫产业重心是动画而不是漫画。
近年来,国漫在技术领域取得显著进步。特别是在3D动画和CGI技术的应用上,国漫已能制作出高质量的作品,画面质量细腻逼真,动作流畅自然,达到国际先进水准。同时,国漫也在积极探索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兴技术手段,力求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多元、沉浸式的观看体验。

3. 艺术风格:从模仿到寻找本土表达
日本动漫以细节丰富性和视觉冲击力著称,线条细腻且变化多端,能精准捕捉人物细腻的情感变化,构图偏重大胆独特的视角与动态表现手法。在色彩运用上,日漫倾向于采用鲜艳明快的色调,大胆进行色彩搭配,传递出青春的活力与无尽的创造力。
相比之下,中国漫画在艺术表现方面追求简洁、平衡与真实之美。线条运用上,常采用直线与平滑曲线,以此精准突出角色的独特特点和细腻情感。构图上,国漫倾向于营造画面的均衡感与静态美,强调画面中各元素的和谐统一。
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成为国漫的重要特征,《大鱼海棠》运用独特的水墨画风,营造出如梦如幻的意境,展现出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魅力。而《哪吒之魔童降世》等作品,则将古典故事进行现代化改编,赋予传统角色新的生命力。

4. 文化元素:从物哀美学到“我命由我不由天”
日本动漫蕴含着丰富且独特的文化元素,神道教在《稻荷恋之歌》等作品中有所体现。“物哀”美学强调对短暂、易逝之美的感怀,宫崎骏的《千与千寻》便是典型代表。日本作为岛国,自然崇拜深入民族精神,这在《龙猫》等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动漫则在创意构思与制作水准上实现了显著飞跃,其文化特色尤为鲜明。首先是传统文学的现代演绎,《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等作品将古典故事进行现代化改编,赋予传统角色新的生命力。
其次是契合Z世代的审美,国漫在视觉呈现与叙事手法上精准把握Z世代的审美偏好与价值观取向,强调个性化和自我意识。《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豪迈口号,喊出了Z世代追求自我、打破常规的心声。

5. 产业变迁:从单一作品到IP全产业链
日本动漫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影响力巨大,日本动画协会发布的《2024动漫产业报告》显示,2023年日本动漫产业市场规模达3.3万亿日元(约合157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3%。海外市场表现同样亮眼,日本动漫产业海外收入首次超越国内市场。
中国动漫产业也在蓬勃发展,《2024-2030年中国动漫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预测,2030年中国动漫市场价值空间将接近4500亿元。国漫的主要受众聚焦于年轻群体,90后、00后已成为国漫市场的消费主力军。中国影视公司纷纷转变战略,展开IP经营。光线传媒是较早深耕动画产业的影视上市公司,不仅成立了彩条屋影业、光线动画两大厂牌,还拥有几十家控股、参股的动画公司。

6. 合作新模式:从简单引进到全球同步
中日动漫合作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2025年春季新番《凸变英雄X》成为首部实现“首播即全球同播”的国产原创动画,适配中、日、英等六种以上语言版本。海外播放渠道覆盖日本富士电视台、Crunchyroll、Netflix与Amazon Prime Video等。这种深度合作模式与此前简单引进已有本质区别。Aniplex作为联合出品方,从策划初期就深度参与,与中国创作者并肩合作,共同推进内容开发、音乐制作与全球发行计划。
Aniplex日本制作团队首席制片人黑崎静佳表示:“我们希望从策划阶段起就深度参与制作,与中国创作者携手打造动画作品”。同时,中国动画在日本市场的接受度也在提高,《罗小黑战记2》日版制作规格对标日本本土动画一线番作。配音版请到花泽香菜、宫野真守等名声优,还邀请Aimer演唱主题曲,阵容堪称豪华。

7. 未来展望: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
国漫崛起并不意味日漫影响消退,而是两国动漫文化进入新阶段。日本动画在全球范围内仍有强大影响力,而国漫在技术、艺术及产业化层面持续进步。在未来的文化交流中,繁荣二次元文化可以通过“各美其美”的方式展示本土文化之美,也可以在“美美与共”的逻辑下,创作并讲述那些兼具地方性和全球性的故事。
二次元文化正逐渐成为一种跨文化交流的普适语言,中日两国电影人也积极探索“IP合作新纪元”。安尼普(上海)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黑崎静佳表示,这些年已负责《罗小黑战记》《时光代理人》等中国动漫作品在日本的发行,期待未来有更多合作。
在日本,动漫早已超越青少年文化范畴,深入人心。而在中国,随着Z世代成为消费主力,国漫作品在内容创作上愈发注重本土文化的深度融入与创新表达。而真正的文化影响力不在于符号的堆砌,而于故事能否触动人心,这或许是日漫给国漫最深远的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