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复发作的牙周炎、挥之不去的肠胃不适、长期透支带来的疲惫感……那些被我们习惯性忍耐的“小毛病”,其实是体内慢性炎症持续存在的信号。与伴有红、肿、热、痛的急性炎症不同,这种长期、系统的炎症状态虽不易察觉,却在持续地损害着我们的健康基础。
顶刊研究揭示!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持续的炎症状态与癌症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不久前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一项由中国科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共同完成的研究揭示:炎症能够唤醒体内远端转移灶中处于休眠状态的癌细胞,从而引发癌症转移与复发。
什么是慢性炎症?
大多数人熟悉的炎症,常指急性炎症——比如伤口感染后出现的“红、肿、热、痛”。这是机体重要的防御反应,免疫系统会迅速调动白细胞等力量,清除病原、修复组织。一旦任务完成,炎症反应便会消退。然而,当某种刺激持续存在,急性炎症无法彻底消退时,就可能转为慢性炎症。这是一种低强度、长期持续的炎症状态。与来去迅猛的急性炎症不同,慢性炎症症状往往隐匿,可能仅表现为长期疲劳、关节不适、反复皮肤问题或消化异常。
在这种状态下,免疫系统持续处于低度激活之中,不断释放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炎症因子。这些物质本应用于对抗外敌,但长期过量存在,便会错误地攻击自身健康组织。这种持续的微小损伤不断累积,悄然侵蚀着身体健康,为包括癌症在内的多种慢性疾病埋下了深层的生理基础。
炎症如何一步步激活休眠癌细胞?很多癌症患者治疗成功后,最担心的就是癌症复发。这其实是因为体内有些休眠”的癌细胞在潜伏着 —— 它们暂时不分裂了,但并没有消失,就像被按下了暂停键,等着被再次激活。
文章开头说的那项重要研究,正好厘清这背后的道理。这项研究是中国科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合作完成,发表在国际顶尖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NAS)上,研究题目为《炎症通过调节上皮 - 间质表型状态唤醒休眠癌细胞(Inflammation awakens dormant cancer cells by modulating epithelial-mesenchymal phenotypic state)》,详细阐明了炎症环境如何激活这些休眠癌细胞:
1. 细胞进入休眠状态 癌细胞通过改变自身特性,进入类似“冬眠”的状态。虽然暂时不分裂,但生存能力增强,能够躲避免疫系统的识别。
2. 炎症改变细胞环境 当身体出现慢性炎症(如持续感染、组织损伤),细胞周围环境发生改变,打破了原有的平衡状态。
3. 免疫细胞被“误导” 在炎症环境中,原本负责修复组织的M2型巨噬细胞被大量激活,但其功能发生异常改变。
4. 生长信号被释放 这些异常的免疫细胞会释放特殊的生长信号分子,这些分子能够与休眠癌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结合。
5. 癌细胞被激活 接收到生长信号后,休眠癌细胞开始改变状态,重新获得分裂和增殖的能力。
6. 肿瘤开始形成 被激活的癌细胞开始大量增殖,最终形成新的肿瘤病灶,导致癌症复发。
警惕!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炎症-癌症”临床案例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基于大量充分的临床调研,发出警示:全球约六分之一的癌症是由慢性感染和炎症直接引发!这些触手可及的例子,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上演:
胃炎到胃癌的渐进过程 幽门螺杆菌的持续感染使胃黏膜长期处于炎症状态。随着时间推移,胃部组织可能逐步经历“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的病理变化,最终部分患者会发展为胃癌。
肝炎到肝癌的进展路径 乙肝、丙肝病毒在肝细胞内不断复制,导致肝脏反复发炎。这种持续的损伤使肝组织逐渐纤维化,形成肝硬化,最终显著增加肝癌的发生风险。
肠道炎症提升患癌风险 炎症性肠病患者的肠道长期处于炎症环境。这种持续刺激为异常细胞增殖创造了条件,使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显著上升。
胰腺炎的癌变风险 反复发作的慢性胰腺炎对胰腺组织造成持续伤害,是胰腺癌明确的危险因素。
此外,慢性胆囊炎与胆囊癌、HPV相关宫颈炎与宫颈癌,以及牙周炎与部分消化道癌症之间,都存在明确的关联。这些临床证据表明:每一次对慢性炎症的忽视,都可能增加未来的患癌风险。
如何有效进行“日常抗炎” 了解了慢性炎症的危害,更关键的是如何应对。好在,对抗炎症的主动权,很大程度上就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通过调整日常习惯,就能有效为身体“灭火”。
会吃:把“抗炎”吃进肚子里
多吃“抗炎食物”:遵循地中海饮食模式,多摄入果蔬、全谷物、坚果与橄榄油;常吃三文鱼、核桃等富含Omega-3的食物,直接抑制炎症通路;多彩的蓝莓、西兰花等富含抗氧化剂,是天然“灭火器”;善用姜黄、生姜、大蒜等天然香料。
远离“促炎食物”:严格限制含糖饮料、精制碳水(白面包、蛋糕),它们会导致血糖飙升,引发炎症;减少油炸食品、人造黄油中的反式脂肪;控制薯片、饼干、速食等深加工食品的摄入。
会动:用运动给身体“消炎”
坚持有氧:每周保证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或骑行,能直接降低炎症指标。
加入力量:每周2-3次力量训练,增肌有助于改善代谢,减少炎症。
避免过度:过量运动反而会激发炎症,应听从身体信号,做到劳逸结合。
会睡:靠睡眠修复身体
高质量的睡眠是身体进行修复、清除炎症废物的黄金时间。
保证规律:每天尽量在相近时间入睡与起床,稳定生物钟。
优化环境:保持卧室黑暗、安静、凉爽,睡前一小时远离手机等电子设备。
会静:用平和心态给身体“降温”
长期压力是慢性炎症的重要推手。
正念减压:每天花10-15分钟进行深呼吸或冥想,能有效平复心绪。
培养爱好:通过听音乐、园艺等让自己放松的活动调节情绪。
保持社交:与亲友的良好沟通是缓解压力的有效缓冲带。
慢性炎症是癌症发生与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若身体存在长期、反复的炎症问题,如牙周炎、肠胃不适等,请务必引起重视,并及时进行医学干预。主动管理慢性炎症,是降低癌症风险的关键健康行动,具体可通过:
控制体重:肥胖本身就是一种慢性低度炎症状态,将体重指数(BMI)维持在18.5–24的健康范围。
戒烟限酒:烟草是强烈的致炎物,过量饮酒也会加重肝脏炎症。
根治感染:对于幽门螺杆菌、病毒性肝炎、牙周炎等明确会导致慢性炎症的疾病,务必遵医嘱进行规范、彻底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