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养胃,不少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喝粥,特别是老一辈人,总觉得粥既温和又养人,可喝粥到底能不能养胃,还得根据个人体质来判断,要是方式不对,反而可能给身体带来负担,今天,木子就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喝粥背后的讲究。

一、为什么大家普遍觉得喝粥养胃
喝粥养胃这类说法实际上是有它的渊源的。从传统观念角度而言,胃担负着受纳的作用,脾负责运化,平常所说的养胃,实际上就是调动整个脾胃的功能。
那为什么不少人觉得喝粥舒服呢
1、粥熬得十分软烂,米粒都已经化开了,胃消化起来不费劲,确实能够帮助脾胃减轻负担。
2、粥能够立刻补充水分,还容易转化为精气,对于康复期、消化能力比较弱或者年纪大的人来讲,粥性温软好吸收,身体同样比较轻易接受。
3、喝下一碗热粥,确实能让胃里变得温暖起来,要是平时总是觉得胃部发凉、没什么胃口,喝些热粥会觉得挺舒服的。
二、哪些人不一定适合喝粥
容易反酸或烧心的人
粥里面水分相对比较多,喝进去之后胃里的容量就会变大,有时候会促使胃酸反流上来,而且粥在胃里排空比较快,胃酸还没来得及充分发挥作用,便轻易往上面返。
从传统观念来讲,这一般和胃气上逆存在关联,粥相对湿黏,喝多了易影响消化,造成胃气不往下降。
血糖不太平稳的人
白米粥熬制的时间越长久,入口之后转化就越快,要是自身血糖就比较高,常常喝纯的白米粥,或许会让饭后血糖波动比较明显,从长远角度来看对身体的平衡不太有好处。
传统观念中把这类表现划分为消渴之类,觉得大多和阴虚内热有关,经常吃容易产生燥热的食物,或会进一步消耗津液。
体内湿气重、舌苔厚腻的人
要是一直觉得身体发沉、舌苔厚腻,那么可能就是体内湿气比较多,粥本身是水谷混合之物,性质偏湿,对于脾虚湿重的人来讲,就好像在潮湿的环境里又增加了水分。
中医一直提到脾恶湿,虽然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但要是湿气过多,脾的运行就比较容易被阻碍,人就更容易出现乏力的感觉,食欲也不好。
需要增强体质、长力气的人
白米粥的营养构成比较单一,主要提供的是碳水化合物,优质蛋白质以及其他微量营养的含量并不高,要是长时间仅仅喝粥,没有留意去吃蛋、豆、瘦肉以及各类蔬菜,可能就会觉得体力难以保持。
从传统观念来讲,这便属于气血生化不够,脾胃得有各类食材才能够化生气血,单单喝粥,气血也不容易生成。
三、怎样喝粥更合适
要是常常反酸,不如降低稀粥的饮用,转而去吃浓稠点的粥或者软饭,再搭配如烤馒头片、苏打饼干这类干食,能够协助减轻反酸。
要是血糖需要引起重视的话,尽量不去喝纯白米粥,建议把它换成杂豆粥或者全谷物粥,而且添加一些蔬菜,用这来协助稳定消化的节奏。
要是湿气比较重,煮粥的时候,加入薏米、赤小豆、山药或者陈皮,这对于健脾化湿是有作用的。
食材丰富一点
不要总是只煮白米粥,可以添加些瘦肉、鱼片、鸡蛋、南瓜或者绿叶菜进去,这样营养就会更加全面,我平日里就喜欢在粥里放入几片山药还有几颗红枣,暖胃而且还很舒服。
适量喝,别依赖
粥是可以喝的,只是不要每一顿都拿它当作主食来吃,在早餐或者晚餐的时候食用,把量控制好,俗话说“饮食自倍,脾胃乃伤”,就算是再养人的东西,吃多了也容易给身体带来麻烦。
温度适中,慢慢喝
粥不要喝太烫或者太凉,要温乎乎地喝,虽说粥不用多咀嚼,不过最好还是小口缓缓地咽,让唾液和粥充分交融,这样更有益于吸收。
喝粥养胃是让脾胃暂时获得放松,比较适合真正气虚体弱的人,但是如果你容易出现反酸、血糖有变化或者湿气比较重,那就得格外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