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荒坟夜哭尸乱走,青面獠牙噬何物?
尸丛惊魂
明末于七起事期间①,战乱频仍,生灵涂炭。乡民李化龙从山中逃回家乡,恰逢朝廷大军夜间进发。他担心被乱兵牵连,一时慌不择路,找不到藏身之处,只得直挺挺地躺进尸堆里,装成一具死尸。
等到军队完全过境,李化龙仍不敢贸然起身。就在这时,令人毛骨悚然的一幕发生了——那些缺头断臂的尸体,竟像树林般纷纷立了起来。其中一具尸体脑袋仅靠一点皮肉连在肩上,嘴里含糊地说道:“野狗子要来了,怎么办?”其他尸体杂乱地应和着:“怎么办!”片刻之后,所有尸体又突然重重倒地,再也没了声响。

李化龙正吓得浑身发抖,刚想挣扎着爬起来,却见一个怪物走了过来。这东西长着野兽的头颅、人的身躯,正俯身啃咬尸体的脑袋,逐个吸食脑浆。李化龙魂飞魄散,赶紧把脑袋埋在一具尸体下面。
那怪物很快走到他身边,用爪子拨弄他的肩膀,显然是想把他的头露出来。李化龙拼尽全力伏在地上,死死不肯挪动。怪物见状,索性推倒尸体,想要把他暴露出来。眼看脑袋就要被发现,李化龙急中生智,伸手在腰下摸索,摸到一块碗口大的石头,紧紧握在手中。

怪物俯身正要咬他,李化龙突然猛地起身,大喝一声,举起石头狠狠砸向怪物的头部,正好击中它的嘴巴。怪物发出一声像夜猫子般凄厉的嚎叫,捂住嘴,忍着剧痛仓皇逃窜,一路上都在吐血。
李化龙壮着胆子走上前查看,在怪物的血迹里捡到两颗牙齿。这牙齿中间弯曲,尖端锋利,足有四寸多长。他把牙齿揣在怀里带回家,拿给旁人看,却没人知道这究竟是什么怪物留下的。

《野狗》以明末战乱为背景,借兵燹后尸横遍野、野狗化形噬尸的惊悚场景,直击战乱之殇。蒲松龄未直言苛政,却以鬼魅意象揭露乱世的人性泯灭——兵祸不仅夺人生命,更令生者失序、死者不安。野狗的狰狞,实则是战乱催生的“恶”的化身。作品以荒诞笔法,寄寓对和平的渴求,警示后世:动荡时局下,人间易成炼狱,唯有安定方能守护生命尊严与人性本真,其批判与反思跨越时空,极具现实警醒力。

注释①:于七之乱是明末清初山东地区规模较大的抗清起义,领袖为于七(山东栖霞人)。其核心背景与进程如下:
明末清初政权更迭,清军入关后推行剃发易服等政策,民族矛盾尖锐,山东等地民众抗清情绪高涨。

于七以栖霞锯齿山为据点,先后于顺治五年(1648 年)、顺治十八年(1661 年)两次举兵抗清,第二次起义规模尤大,波及胶东数县,清廷调集重兵才将其镇压。
起义失败后,清军在胶东进行大规模搜剿,导致当地民生凋敝,这也是原文中 “杀人如麻”“尸堆遍布” 的历史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