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56岁就要靠透析活着,老韩怎么都没办法接受这个事实,关键他的家庭条件也很难支撑他每周3次的透析。所以,在得知这个消息的同时,老韩也已经知道自己大概率活不长了。虽然也想再努力一把,可终究还得面对现实。
结果,他的死亡比他预想的还要早,甚至连让他坚持透析的机会都没给,确诊几天后他的病情就恶化了,他的儿子没有钱也没有能力去求着医生再抢救一下,直接带着父亲回家了。回家的第二天清晨,老韩就不行了。
其实,他有很多次机会活下去的,最开始确诊糖尿病的时候,最开始知道自己的肾脏不好的时候,甚至最后诊断为尿毒症的时候,他都有机会,只可惜他的不重视,他的现实条件,最终把他推向了死亡。
事实上,老韩的经历并非个例。糖尿病肾病作为糖尿病最严重,也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病程越长,发生风险越高,而且一旦发现,往往已经到了肾衰竭期,甚至是尿毒症期,只能靠透析活着。而对于老韩这样的情况,确诊可能就也意味着死亡。

近年来,随着糖尿病的高发,糖尿病肾病也成了中老年人群中不可忽视的健康问题。近日,一项关我国于糖尿病肾病的重磅研究发表,结果表明在过去十年间,糖尿病肾病的发病率显著增加,这与生活方式、社会经济等因素都有关。
1. 东北地区发病率位居首位
研究发现,东北地区的糖尿病肾病发病率尤其高,这可能与当地的饮食习惯、气候条件有关。因为东北地区的居民喜欢吃腌制蔬菜,而高盐食物会加重肾脏负担。再加上东北地区的温度常年偏低,所以人们的活动量也会更少一些,体型普遍更壮,还有大口喝酒、大口吃肉的饮食模式、久坐不动、肥胖等因素,都会增加糖尿病肾病的发生风险。
2. 生活方式因素是重要诱因
研究表明,糖尿病肾病的高发与多种因素相关,除了经济地位、医疗条件等客观因素之外,不良生活方式就是关键,包括缺乏锻炼、睡眠不足、吸烟喝酒、肥胖、血压不达标等,这些都是导致糖尿病肾病高发的原因。

糖尿病肾病的可怕之处就在于,早期症状不明显,一发现往往就很严重了,大多都到了需要透析的程度。就像老韩一样,拖到全身水肿才去医院,肾脏已经毁了,这时候治疗难度大,预后差,搞不好就把命丢了。
提醒糖尿病患者,出现以下症状,尽早去医院查一下肾脏,千万别硬扛。
1. 尿液异常:最早期的预警信号
泡沫尿:排尿时尿液表面出现细小、不易消散的泡沫,提示尿中出现微量白蛋白,这是早期肾病的常见信号,千万别错失干预时机。
夜尿增多:睡前未大量饮水,却每晚起夜2次以上,可能是肾小管重吸收功能下降的表现。
尿色变深:尿液呈茶色或深黄色,排除饮水少、服药因素后,需警惕肾功能损伤导致的代谢废物排泄不畅。

2. 全身症状:别当小毛病硬扛
乏力、食欲差:肾脏无法排出体内代谢废物,会导致全身中毒症状,表现为没力气、不想吃饭,甚至恶心呕吐。
水肿:往往先从脚踝、眼睑水肿开始,严重时可出现全身水肿,这时候肾损伤已经很严重了。
血压突然升高:原本控制稳定的血压突然难以达标,这也是肾病进展的信号之一。
三、做好这几点,糖尿病肾病其实可防可治!糖尿病肾病虽然凶险,但并非不治之症。临床实践表明,通过早期筛查、规范干预,大多数患者能有效避免进展为尿毒症,关键要做好以下几点。
1. 必做2项筛查:每年1次,早发现早期损伤
糖尿病患者,尤其是病程超5年的患者,即使没有症状,也建议每年做一次肾脏检查,这是预防肾病的第一道防线,也是早期发现肾病的金标准,常规检查项目就包括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肾小球滤过率等,一旦发现异常,需及时干预。

2. 控好血糖和血压:两个指标都要达标
糖尿病患者不仅要关注血糖是否达标,还要关注血压值,高血压与糖尿病狼狈为奸,对肾脏的损伤会更严重,而且肾病也会反过来加重血压。所以,想要肾脏好,血糖要达标,血压也得控制好,要求严格控制在<130/80mmHg,首选沙坦类或普利类降压药,这类药不仅能降压,还能减少尿蛋白、延缓肾损伤,是糖尿病肾病患者的首选药。
3. 改掉4个伤肾习惯:比吃药更重要
不良生活习惯也是伤肾元凶,而且它对肾脏的损伤是持续的,趁早规避比吃药更有效。要求做到饮食控制高盐摄入,每日盐摄入量<5克,少吃咸菜、酱菜、加工肉,少放酱油、味精;戒烟,吸烟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伤害肾脏;控制体重,尤其是腹型肥胖者要积极减重,减轻肾脏负担;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等。
4. 吃对护肾饮食:3个原则要牢记
饮食对肾脏的保护作用是关键且持续的,想要肾脏好,一定得吃好一日三餐才行,具体来说要注意3点,选择优质低蛋白饮食,像是鸡蛋、牛奶、瘦肉、鱼肉等可适量摄入,减少豆制品摄入;少喝含糖饮料,建议喝白开水、淡茶水;避免伤肾药物,不要自行吃偏方、中药,尤其避免长期用“三无”保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