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回来,一个人一辈子都在算计自保,结果却连回家的路都断了,这算不算最大的讽刺?阎锡山,这位在山西呼风唤雨三十多年的"山西王",最后居然连自己的祖宅都回不去,儿子想进去看看,还得掏钱买门票。你说,这人生是不是挺戏剧性的?
本来想简单聊聊阎锡山这人,可越琢磨越觉得有意思。他不是不知道自己的处境,抗战那会儿,在日、蒋、共之间玩平衡,谁也不得罪,谁也不真靠拢。毛主席那可是真心想拉拢他啊!周恩来亲笔写信,新军愿意重归他指挥,这诚意够足了,对吧?可他呢?私下跟旧部苦笑,说"天要下雨人要谋伞",满脑子都是自保。这话说得,好像天塌下来别人都得给他撑伞似的。

抗战期间,这位"山西王"可没少做让人琢磨的事。平型关还跟八路军并肩打过鬼子,转头就搞晋西事变,杀害了不少抗日干部和伤病员。更让人意外的是,他还留用了约4500名日军战俘,给这些日本军官晋级、发津贴,甚至能往日本国内汇款。这些后来跟着他打内战的"日军第10总队",有两千多人,结果损失惨重。说实话,这操作,我到现在都没完全想明白。
内战一打响,阎锡山的日子就开始不好过了。临汾战役,晋绥军主力被全歼,山西地盘一点点被解放军蚕食。他一边向蒋介石求援,一边又收到中共递来的和平条件——人身安全有保障,省政府还能照旧办公,旧部也能择优留用。徐向前建议硬攻缓攻两手来,毛主席更是亲笔写信让他停止抵抗,坐下来谈判。这条件,够仗义了吧?可阎锡山心里犯嘀咕啊,怕翻旧账,怕清算。太原城里那些特种警宪指挥处干的勾当,他自己清楚,也怕别人记得。

1949年3月29日,太原被围得水泄不通,城外机场大多被解放军控制,空运眼看就要断绝。这时候,蒋介石捎话来了,让他去台湾共商大计。阎锡山二话不说,借着要去南京参加和平使节会议的借口,悄悄安排逃离。全程保密,连三姨太都不知情,只带着几十名心腹和几十箱金条,直奔西门外红沟机场。当时只有梁化之和他五妹阎慧卿到机场送行,其他人只送到大堂口。临走前还严令部下"城存成功、城亡成仁",结果呢?他走后没半个月,太原就被解放军攻克,留守的晋绥军放下了武器。
本来可以学学傅作义啊!北平和平解放,傅作义不是得到了妥善安排吗?可阎锡山听不进去,满脑子都是保命。怕留在大陆丢了权力,连性命都保不住;更怕自己经营三十多年的班底被打散。再说,他当时还接了蒋介石给的行政院长头衔,要是跟中共和谈,又成了国民党的叛徒,两头不讨好。思来想去,还是觉得去台湾更稳妥。

1949年12月8日,阎锡山抵达台湾,顶着行政院长的头衔,名义上的最高行政长官。可蒋介石压根没真重用他,中原大战的旧怨没消。1950年3月蒋介石恢复总统职务后,开始安插亲信,行政院改组后,他的人全被替换。没办法,只能主动辞职,之后被任命为总统府资政,就是个没兵没权的虚职。
辞职后他搬到台北市区,嫌噪音大,半年后就搬到阳明山边的菁山隐居。这里原是没建成的茶园,位置偏僻,初期没电灯没自来水,到最近的公路得步行半小时。他以每年100斤红薯的价格租下这片地,照着山西老家的窑洞修房,取名"种能洞"。最初盖的是茅草屋,扛不住台风,一年后就出资修了砖石结构的房屋。后来蒋介石看到山上有红色窑洞痕迹,误以为有人开矿,他只好让人用沥青把红墙涂黑,对外谎称是防空袭。你说,这日子过得,够憋屈的吧?

在台湾的日子,阎锡山过得格外简朴。三餐多是馒头、稀饭和腌咸菜,虽然每年能领几万元台币的薪水,还有从大陆带来的金条,可他要接济两个儿子和众多亲属旧部。四十名老部属拖家带口靠他养活,日子并不宽裕。他白天接见旧部穿军装,晚上写作换山西土布长衫,晨起打八段锦,还专门从香港买老陈醋,维持着山西人的习惯。可终究离不了故土。
想去美国找儿子?蒋介石不允许,怕他脱离掌控。身边还被安插了监视的义子,只是每月薪水照发,比其他国民党军政要员境遇温和些。身边的旧部慢慢离开,五个子女大多滞留美国,只剩原配相伴终日诵经,日子过得冷清又凄凉。就算后来蒋介石给过他别墅,他也没要,就这么在山里熬着,直到1960年病逝,临终前还惦记着山西故土,可终究没能踏上回家的路。

后来他儿子时隔四十多年回山西老家,想进自家故居看看,还被售票员拦下要买票。看着修缮完好的老宅,只能红着眼眶感慨。这大概就是命运吧?阎锡山一辈子都在琢磨怎么保命、保地盘,毛主席给了他安稳留任、兼顾民众与自身的机会,他偏要往台湾跑,以为能保住一切。到头来呢?客死异乡,连故土都回不了,手里的权力没了,金条也没能换来安稳晚年。
说到底,他选择去台湾的原因,就是"保命"这两个字。可为了这份保命的执念,他放弃了回家的可能,也错过了另一条路。有时候我在想,人这一生,到底是该执着于眼前的安全,还是该放手一搏,给自己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这答案,恐怕只有自己才能明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