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材料来自:《资治通鉴》卷八秦纪三
公元前208年,秦二世胡亥正沉浸在奢华的享乐之中。
宫殿里,美酒佳肴摆满桌,一群娇艳的妇女环绕在他身旁,莺歌燕舞,热闹非凡。
这时,赵高瞅准时机,凑到二世身边,装作恭敬的样子说:“陛下,现在正好有空闲,要不让丞相来奏事?”
二世正玩得开心,头也没抬。
很快,丞相李斯匆匆赶到宫门,请求角见二世。
可二世正玩得兴起,哪肯见他,李斯只好在宫门外等候。
如此反复三次,每次赵高都在二世玩得正欢时提议让李斯来奏事,结果都被二世拒绝。
二世终于恼了,气呼呼地说:“我平时空闲的时候那么多,丞相不来;我一开始寻欢作乐,他就跑来请示事情!丞相这是看不起我,还是故意跟我作对呀?”
赵高在一旁煽风点火,说李斯有谋反之心。
二世听了,打算治李斯的罪,但又怕证据不足,就先派人去调查李斯儿子李由担任三川守时与盗贼勾结的情况。
后来,李斯被关进监狱。
出狱那天,他和儿子被押着走。
李斯望着儿子,悲从中来,感慨道:“儿啊,我真想和你再牵着黄狗,一起到上蔡东门去追逐狡兔,可现在,这样的日子还能有吗?”
说完,父子俩抱头痛哭。
最终,李斯被灭三族。
而秦二世呢,觉得赵高更贴心,竟任命赵高为丞相,从此朝廷里无论大事小事,都由赵高一个人说了算,秦朝的统治也在这昏庸与奸佞的操控下,一步步走向了深渊。
1、脸谱化标签
李斯是战国时期大儒荀况的学生,荀况被后人尊称为荀子,和孔子、孟子一样享有“子”的尊荣。
虽说荀子思想有法家倾向,还培养出了韩非、李斯这两个法家大腕,但大家潜意识里,还是把李斯妥妥归到读书人行列,觉得他参与政治那是理所当然、正当得很。
可再看看赵高,就因为他是阉人,咱们心里就先入为主地给他贴上了“小人”的标签。
孔夫子那套“君子”“小人”的二分法,对咱们影响实在太深了,用它看历史,简单明了,忠臣孝子、奸佞小人,界限清晰,正邪一下就分出来了。
但历史真有这么简单吗?
人可是复杂得很呐!
历史每一步都是人推动的,这里面既有规律性,也有不少偶然性,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
就拿李斯来说,他虽有名师教导,可后来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势,做了不少昧良心的事儿,难道能单纯因为他读过书,就全盘肯定他?
赵高呢,虽说他手段阴险,可他能在复杂的宫廷斗争中一步步爬上高位,也肯定有他的过人之处。
咱们看历史,不能光靠这种简单的二分法。
要是只把人分成“君子”和“小人”,那历史就变得单调乏味了。
得用更全面、更客观的眼光去看待历史人物,看到他们的多面性,这样才能真正读懂历史,从历史里汲取智慧,而不是被那些刻板的标签束缚住思维。
毕竟,历史是丰富多彩的,人物也是立体鲜活的,可不能一概而论呀!
2、一步错,满盘皆输的悲剧
李斯这人,一开始心里那小算盘打得噼里啪啦响。
他觉得自己参与策划、实施了政变,有拥立秦二世胡亥的大功,想着自己怎么着也是二世的控制人之一,甚至能成主要的那个。
为啥这么想呢?
因为他清楚,要是扶苏继位,自己那控制地位可就没了,所以才会接受赵高那方案。
可后来情况变了。
李斯发现赵高对二世控制得那叫一个严密,自己根本插不上话,更别说分一杯羹了。
这时候他才着急,想调整策略,打算把傀儡皇帝变成能独立自主的,自己就在旁边施加点影响力。
这想法听起来好像还行,可他前面就对赵高的狠劲没判断准,现在对二世胡亥的昏庸程度,也没摸清楚。
他急匆匆地给二世写举报信,揭发赵高专擅大权、贪图私利,还有谋反野心。
他以为二世会听他的,可他忘了,在二世心里,赵高都快成完美人物了。
二世觉得赵高出身低微却不放纵,忠诚守信才得到提拔,自己特别信任他,还反问李斯为啥怀疑。
李斯这仓促反击,就像没瞄准就开枪,不仅没打到敌人,反而把自己置于不义之地。
他误判了形势,没搞清楚二世到底咋想的。
这一回合他虽然先出招,可招数太臭,只能加速自己的灭亡。
李斯这一系列操作,就像下棋,一步走错,后面就全乱了。
3、性格埋下的祸根
李斯看到老鼠在谷仓和茅厕的不同境遇,就确立了要谋取并保住好位置的人生观。
作为普通人,对生活环境斤斤计较,幸福指数肯定高不了。
李斯作为政治家,还老在这上面耿耿于怀,那就容易进退失据。
就像下棋的庸手,死盯着几个棋子,最后肯定丢了大局。
李斯在政治斗争里就没有基本立场,一切全看自己是不是还处在“仓鼠”的位置。
这种爱计较的性格,让他在复杂的政治棋局里,一步步走向深渊。
就说沙丘之变,胡亥取代扶苏,这明显违背了秦始皇的遗愿。
在中国皇朝更迭里,先皇遗愿可是合法性和正当性的重要依据。
可李斯在这个关键节点上没坚持原则,为啥呢?
还不是只考虑自己的利益。
他怕失去权势地位,就放弃了应有的立场。
这一放弃可不得了,他失去了前朝元老的合法性,也失去了和赵高斗争的政治资本。
赵高瞅准他这弱点,步步紧逼,把他逼得毫无还手之力。
李斯之败,看似是政敌太狡猾,实际上和他爱计较的性格脱不了干系。
他眼里只有自己的那点利益,没有大局观念,没有坚定的信仰,最终只能落得个悲惨的下场,实在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