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威观广西:桂平三角咀,什么时候能够变成“金三角咀”?

广西桂平,桂平曾经是一座因水而兴的城市。由于其地理的优越,水运的发达,交通的便利,让其在历史长河中犹如一颗散发着耀眼光芒

广西桂平,桂平曾经是一座因水而兴的城市。由于其地理的优越,水运的发达,交通的便利,让其在历史长河中犹如一颗散发着耀眼光芒的明珠,熠熠生辉。

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陆路交通的日渐发达,桂平的地理条件反倒成为其发展的桎梏。最为明显就是都撤县设市(县级)三十多年过去了,发展却还基本停留在两江(黔江和郁江)夹角处。

虽然两个对岸也有发展,可是却显得不尽如意,跟人一种缺乏有效规划和布局一般,形同散沙!

很多人说,那是因为桂平缺桥!

说起来,桂平城区如今通往南北江对岸的,也就只有四座桥。郁江两座(分别是水利枢纽这里一座,上游新开一座);黔江两座(一座就是北江大桥,一座在大藤峡水利枢纽【据说这算是内部通道,还没正式对外】)。这对于桂平如今的发展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其实,在三角咀(也就是两江夹角处)修建两座桥通往对岸,或许可以一下激活桂平的老城区,不但让桂平的交通显得多元选择,还能激活老城区的活力与生机,发展文旅和重现老城文旅风韵,让桂平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比如说“郁江三桥”,这里一边连接桂平“唐朝城池”遗址,一边连接东塔,加上滨江路的串联,一下子就把桂平很多古旧风景遗址展现出来了!要知道,桂平城区的很多古建名胜,都是在滨江大道上!

如果滨江大道建设能够重现桂平的这些历史遗迹,对于“历史文化名城”,桂平也是可以争上一争的。比如郁江方向的浔阳楼、迎晖亭、大南门、迎龙桥(仁寿桥);比如黔江方向的小北门、北城墙、清风楼、北门等,这些想想都恢弘气势!

比如说北江二桥,设置在小北门的位置,这里地处黔江出口弯口上方,跟郁江二桥形成交通错落衔接,对于桂平老城区“东西七里三、南北三里七”的打造和激活,显得尤为重要。

真要能实现,那么如今沉寂的桂平三角咀,将会变成一个“金三角咀”!

桂平的发展困局,表面看是桥梁不足导致的交通梗阻,实则暗藏着一座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平衡历史传承与功能革新的深层命题。

两江交汇处的三角咀如同被时光冻结的琥珀,那些湮没在杂草间的古城墙基、掩映在居民楼间的唐代石础,都在无声诉说着一个被低估的真相——桂平缺的不是桥,而是一把能够串联起地理空间与历史文脉的金钥匙。

若将新建桥梁视为简单的交通设施,不过是给城市肌体植入几根人工血管。真正具有颠覆性的规划,应当让每一座桥都成为激活文化基因的开关。

郁江三桥的设计若能融入唐代斗拱元素,使桥体本身成为横跨江面的空中博物馆;北江二桥的引桥坡度可依据古城墙遗址走向调整,让行车轨迹与明代防御体系形成时空对话。这种"基建即展陈"的理念,将彻底改变桥梁作为纯粹通道的单一属性。

滨江大道的改造更需要跳出道路美化的浅层思维。建议采用"考古剖面展示带"的设计:在黔江段铺设透明钢化玻璃步道,下方原貌展示清代码头遗址;郁江岸线则可设置数字投影装置,夜间用光影重现浔阳楼诗会盛况。

当每个桥墩都能讲述故事,每段护栏都成为展板,两江四岸自然就构成了立体的城市文化展厅。

对于"七里三、三里七"的老城格局,不妨借鉴威尼斯"水上博物馆"的运营模式。将三角咀区域划分为若干个历史场景体验区,通过水上巴士串联各节点,让游客在摆渡间完成从南朝佛寺到清末商埠的穿越。

这种时空折叠式的文旅开发,远比生硬的仿古建筑群更具感染力。

桂平,请打开格局吧!加油!

这里是广西,发现广西之美,感受广西之美!

我是威记,用温暖的文字,讲述广西人文!谢谢阅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