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中美会谈结束,美财长称中国稀土限制将推迟一年,特朗普对此表态

10 月25日至27日,吉隆坡见证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中美“资源+贸易”谈判会议。美国放弃了对中国实施100%关税的计划,而

10 月25日至27日,吉隆坡见证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中美“资源+贸易”谈判会议。美国放弃了对中国实施100%关税的计划,而中国则据报将把稀土出口限制推迟一年。这回,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把三个大议题——稀土、大豆、芬太尼——摆上桌,试图一箭双雕。但从已有报道看,真正握主动牌的似乎并不是美方。

外交桌上的稀土、关税与大豆三角战

在全球贸易舞台上,资源从来不只是经济问题,更多地成为国家博弈与盟友选择的标志。先说背景:中国早在2025年10 月初,宣布将对包括稀土原料、加工技术、磁体制造设备等关键物项实施更严出口控制,明确将这些“战略矿产”纳入国家安全层面。多家分析指出,这一举动不仅是产业政策调整,更是对包括美国在内的外部压力做出的回应。

美国方面,特朗普政府多次将向中国施加的高额关税和出口管制提升为“国家安全”议题。对于美国制造业、农产品出口者而言,中国曾经是重要市场;但美国也逐渐觉察自己在稀土、高端磁体、芯片原料上的结构性依赖。于是美国尝试用“关税威胁+盟友资源联盟”组合拳,试图重塑供应链格局。

在这条线上,美国把资源议题、大豆出口、芬太尼走私秩序、技术控制等多个看似分散的问题串联起来。特朗普公开表示,他希望通过一次“打包交易”——即贸易、资源、安全并重——把话语权握在自己手里。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在吉隆坡会谈后披露,美国与中国就在“暂停100%关税”“推迟稀土出口限制”“恢复中国大豆采购”等方面达成了框架性理解。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官方对此次会谈的公开表态较为克制。虽然确认参与谈判,但并未像美方那样明确承诺“稀土出口限制推迟一年”的细节。换言之,美方将这一点视为“谈判成果”,而中方尚未从其公开媒体明确承认。

这一系列动作构成一个复杂的三角结构:资源(稀土)是谈判筹码,关税与农产品(大豆)是美国的杠杆,而中国选择以掌控资源、延缓实施为回击。将这些结合起来,美国希望以“我让你稀土+你买我的大豆+我不对你100%征关税”为软交易,但实质谈判中,牌的落点并不那么简单。

吉隆坡会谈:从威胁到暂缓的剧情

会谈地点选在吉隆坡,并非巧合。正是在此间,双方代表在东盟峰会期间展开高层会谈,试图修补近期因稀土管制、关税升级而显著紧张的中美关系。美国代表团明确提出的议题包括:中国稀土出口限制、美国拟定的新关税(100%)以及中国对美国大豆的采购承诺。

在稀土议题上,美方强调:中国的出口限制已扩展到精炼、分离、磁体制造等环节,这给美国的高端制造业、国防产业链带来深刻担忧。中方的导向是:这些政策属“主动管理资源、保障国家安全”的范畴,而非针对美国。美方逐渐意识到,仅靠关税威胁不足以撬动中国转向。

农业议题——大豆采购——成为美方希望在谈判中兑现的“让步”筹码。美国农场在特朗普旋风下被频繁提及,贝森特曾公开指出,若中国恢复大豆进口,美国农业州将“感觉好很多”。因此,大豆成为美国在谈判中“可交付的”承诺。

100%关税威胁可谓一个极端选项。美国原本有意于11月1日起,对中国商品实施最高级别的新关税。美方内部曾将此威胁作为谈判筹码之一。会谈后,美国方面公开称该威胁被“排除”出框架,如若协议落实,美国将暂缓执行。

关于稀土出口限制推迟一年的说法,贝森特明确提及――他在向媒体说明时表示,中方愿意将稀土新管制实施推迟约一年,以便双方进一步磋商。这一表态为美国所用,向国内及盟友释放“我们在影响中国行为”的信号。

但中方官方通报中并未明确该时间表。中方在发表声明时仍用“将继续对话”“落实共识”一类措辞,不承认特定时间表。于是在公开场合,这一点就成了双方话语系统中的灰色地带:美方说已达成,中方说在谈。

在这一阶段,谈判的戏剧性在于:美国希望控制节奏,而中国似乎更加灵活。美国以为自己握有关键筹码,实际上中国在稀土供应链中具有长期结构优势。吉隆坡会谈虽暂时缓解紧张气氛,却并没有让美方将所有棋子握于手中。

谈判桌下的暗流与明牌

吉隆坡的热气依旧闷,但会场里的气氛比外面更浓。谈判第二天,几位记者在酒店大厅候着,一杯又一杯冰咖啡下肚,等来的却是一份模糊的联合声明。声明很短,只有几句话:中美将继续在贸易、资源和金融领域保持沟通,双方同意避免冲突升级。没有签字仪式,也没有彩带。可就是这份低调的声明,成为华尔街和外汇市场的信号弹。

美国方面的节奏很快。财政部长贝森特随即召开新闻发布会,说双方达成了“阶段性理解”,中方会推迟稀土限制一年,美国则不再推进100%关税计划。美方舆论一片欢呼,称这是“一个胜利的暂停”。可贸易专家一看就明白——这更像是一份“口头止损协定”,缺乏细节、缺乏书面承诺。

与此同时,中国媒体发布了更为平稳的表述。商务部发言人仅表示,中美在“平衡互利”的原则下进行“建设性对话”,将继续评估相关政策。这种语气熟悉、谨慎,不带胜利味,也不急着宣称结果。事实上,推迟稀土出口限制的消息,是由美方首先放出的。中国官方媒体至今没有明确确认“推迟一年”这个期限。

这场外交戏的看点不在会议桌上,而在桌下的顺序。美方带着三张牌入场——稀土、大豆、芬太尼。特朗普想用三合一的方式掌控节奏,把资源换农产品、把关税换让步。但随着谈判深入,美方发现,中国并未被节奏牵着走。芬太尼合作可以谈,农产品采购可以考虑,稀土则是中国自己的安全资产,不可能轻易成为筹码。

中方的策略更像太极:不硬顶,也不后退。商务部的声明强调“资源管理是主权范畴”,并未用“妥协”或“推迟”字眼。对于中国而言,稀土出口限制本就是动态政策,能收能放,全看外部态势和市场逻辑。美方希望“推迟一年”,但在中国的逻辑里,这一年是否执行、如何执行,还要看美方的动作。

芬太尼议题则是美国主动带入的“形象牌”。特朗普希望用它向国内选民展示“打击毒品供应链”的行动。但中国早已在多个场合说明:已将芬太尼类物质全部列入管制清单,并持续打击非法制售。对中方而言,这个议题不是压力,而是证据——说明中国已履行国际义务,美国没必要再旧事重提。

有美国评论称,这场会谈像是一局“外交桥牌”:美方拿到好看的手牌,却不知道该出哪张;中方则以不变应万变,让美方在节奏上失去了先手。表面上,美国宣布“取得突破”,实际上,真正的主动权依旧掌握在中国手里——那是一种资源、政策、供应链的长期筹码,而非一时的言辞胜利。

棋盘未落幕,未来仍在谈

会谈结束的次日,路透社发出一篇评论,标题颇有意味——“关税暂停,谈判未休”。这句话几乎概括了吉隆坡的全部成果:气氛缓和了,争端没完。

首先是稀土。中国依然是全球稀土产业链的核心,从开采到分离、再到永磁体制造,拥有最完整的工业体系。美方可以寻求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伙伴补充供应,但在短期内无法绕开中国。稀土不是油,它的储量与加工能力分布极不均衡,这决定了谈判桌上谁更有耐力。

其次是关税。100%的极端关税计划被搁置,市场松了一口气。美国股市在消息公布后短暂反弹,但分析人士提醒,这只是暂缓,而非撤销。关税问题仍然是白宫用来施压的“备用开关”,只要政治气候变化,它随时可能重新被拿出来。中方对此心知肚明,因此不会因一时停火而掉以轻心。

农产品采购是另一个微妙的环节。中方此前已经恢复部分大豆进口,这对美国中西部农业州是一针强心剂。特朗普在记者会上显得颇为得意,说“美国农民重新拿回市场”。但业内知道,采购量与价格都受季节和汇率影响,不可能简单等于政治成果。中方更看重的是“供应多元化”,大豆来自巴西、阿根廷、中国东北多地,并不依赖单一来源。

外交圈更关注的是“谈判气氛的变化”。吉隆坡会谈虽然低调,却标志中美之间出现某种“技术性缓冲”。双方都意识到,在高通胀、全球制造链紧张的背景下,全面冲突代价太高。稀土是象征,也是警钟。美国如果在全球范围强推高关税,只会让制造成本继续飙升;中国如果立刻收紧稀土出口,也会刺激替代计划提前加速。暂缓一年,反而给了双方喘息空间。

在美国国内,舆论出现两种声音。支持者认为特朗普的策略成功地让中国“延后了限制”;批评者则指出,这是一场“虚假胜利”,因为并没有任何书面协议或约束。美方拿回的,只有一句对外宣传的口号。而在中国这边,主旋律依旧是稳重与务实:资源政策不因外部压力而变,合作要看对方诚意。

此时的吉隆坡街头恢复了平静,媒体车队陆续离开,只有少数记者还在酒店咖啡厅讨论着各国声明。会场外的空气有种落雨前的闷。所有人都清楚——这不是结局,只是间歇。中美之间的稀土与关税棋局,还远未落幕。

在未来几个月,关注点将转向两个方向:一是中国是否在出口许可制度上出台新的实施细则;二是美国是否会履行“暂停加税”的承诺。任何一方的变化,都会引发新一轮博弈。

稀土这两个字,已不只是资源的名字,而是全球经济的心跳。每一次政策调整,都像敲在世界供应链上的鼓点。吉隆坡的谈判,只是这段旋律的中场休止符。接下来的节拍,还得看双方下一次出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