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菜和中国菜谁更受我们外国人欢迎?😳😳😳
这是一位法国网友在美版知乎上抛出众人皆存疑的问题。
他还补充地写道,“我对日本菜的感受,米饭、几片生鱼片、几根面条,再加上酱油碟。
有人说日本料理重原味、季节性且有摆盘艺术,吃的是心境.抱歉,我的心境可能还不够高级吧。”
但是这个提问呢,也很快就引起了各国网友的讨论。
一位德国网友就直言不讳地指出,日本料理抢到了一个巨大的先机,通过经济腾飞和高端消费场景的绑定,成功将“贵和好”的印象植入人心。而中餐则因为历史原因,被早早定格在了“便宜、油腻、来历不明的肉”这一印象上,久久难以摆脱。
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快速发展,“日本制造”渐渐成为高品质的代表,那时候美国的企业高管在与索尼、丰田这样的日本公司签下数百万美元的订单后,常常会受到邀请,前往曼哈顿的高档寿司店用餐。
这般商业与文化交融的场景,悄然地给日料贴上“昂贵”“高端”的标签,还成了一种社会身份的象征。😂😂😂
相较而言,中餐开拓西方市场更早些,能追溯到19世纪铁路华工的那个时段。那时候,中餐主要是满足饥肠辘辘劳工的基本饮食,凭借价格低廉,分量充足的初步印象,深深扎根多国百姓的记忆里。即便到了现在,某些欧美小镇上,吃中餐外卖还被一些人当作低端消费的标志。
一位英国网友约翰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受欢迎到底该从哪些维度去看?若论全球餐厅数量、普及程度以及日常接触频率,中餐无疑是当之无愧的胜者。不管在欧美,东南亚,非洲,几乎在世界的每处角落,你都可发现一家中餐馆。许多人初次尝到的亚洲菜,很有可能便是某一种类的中餐。
而另一位美国网友凯文表示:全球很多国家都是华人数量都远超日裔。这就意味着中餐馆数量多,不是更受欢迎,而是更容易被碰到。如同麦当劳比米其林餐厅更常见,这多是人口基数差异,并非口味自身好坏。
在日本寿司、拉面、天妇罗、怀石料理这类名称,不但代表各类美食,还蕴含独特美学理念与生活方式;尤其在西方,寿司常被视为高级料理的象征,品尝寿司竟成一种社交身份的体现。😏😏😏😏
全球范围内的米其林三星餐厅中,日本不但数量领先,从怀石至旬物、从刀工到摆盘的料理理念,更被众多美食评论家称作现代美食艺术的巅峰。(吃个米饭团子就高级了,无法想象)
对比而言,中餐虽说也存在优良的典范,像川菜师傅开设的新式餐厅,还有粤菜老字号在国外的分店,在国际高端餐饮的整体输出方面还是不足。不少西方美食评论家,仍然把中餐当作街头美食,或是家常菜肴,而不是要正装前往、慢慢品味的艺术。
一位法国网友的观察尤为独到,她说道,我不断思索,为什么日本菜看着更高级?两个字:“留白”。寿司刺身置于纯色的盘里,恰似博物馆内的展品,予人安静、克制、绝佳之美感。而中国菜呢,可能讲究火候,一盘色泽鲜丽、香气诱人的炒菜被端上来,外国友人头一回瞧见会觉着太满,太杂还透着几分烟火味。
日本文化擅长将极简主义变成一种哲学,而中餐的丰富与热闹,却还没完全找到向世界讲述自己故事的方式,当然这可不代表中餐逊于日料。比如那位美国网友所言,中餐的深度,广度还有味觉层次,多数菜系难企及。不过在包装自身,讲文化故事方面中餐确实还有不少路得走。
所以回归到最初的议题:日本菜和中国菜,哪个更受欢迎呢?
答案或许是—中餐在大众餐桌上当属当之无愧的王者,亲民、多样、无所不在;日本菜,凭其精致感与仪式感,暂时在高端餐饮与美食美学舞台占领先机。
可二者并非相互抵触,而是于不同维度间,各自绽放光彩。
更关键的是,随着全球对中国文化认知逐渐加深,中餐的镬气,烟火气以及背后的文化也终会被更多人看见、领会并倾心。
如果喜欢,记得点个关注,点个赞,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