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痛则不通这句话,几乎所有人都听闻过,身体某个部位一疼痛,很多人立刻就会想:哎,肯定是堵了!但知道堵之后又该怎么做?怎样才能让它重新变得通畅?这才是关键。要是方法采用不当,不但原本的不适消不了,还有可能招来新的问题。
一、先弄明白:“痛则不通”是什么意思
不通则痛这句话源自《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原话是“不通则痛”,我们可以把身体看作内部有着一套通畅的气血通路,一旦碰到寒气,或者体内痰湿增加,气血流动就很容易变得不顺畅,疼痛这个信号就会显现出来。
二、为何越“通”,反而更不舒服了
许多人没有搞清楚不通的根源在什么地方,就像通顺河道一样,先要知道是泥沙淤积还是水本身太少,这样才能设法去引导,要是方法不对头,那么肯定是越帮越乱。
虚实不分
有位朋友以前老是觉得肚子胀痛,还以为是气堵住了,买了很多顺气的东西来喝,可胀痛没见减轻,人反而更没精神了,后来才知道,他那是气虚,气血运行没有力气,属于因虚致滞,这时候应该做的是补气,给给予动力,而不是一个劲地去通。
寒热不辨
这个也比较普遍,举个例子,有人关节一碰到冷就疼,暖一暖水袋就会好一些,这大多是气血碰到寒运行就缓慢了,要是这时候还觉得是火气大,猛喝凉茶,那就好像在寒冷的冬天,地里又浇了一盆凉水,身子更僵硬,气血更没办法顺畅运行了。
反过来要是关节又红又胀,摸起来还发烫,一碰就疼痛厉害,这通常是热邪造成的,这时候要是用艾火使劲艾灸,或者吃一些燥热的东西,那就好像往热灶膛里再添一把柴火。
用力过猛
有一些人虚弱酸痛的时候,心里会想着:“是不是我按得不够重?练得不够狠”?然后就去找那种痛得龇牙咧嘴的按揉,或者使劲增加运动量,盼望着能一下子就打通。
过重的外力或会伤到筋脉,造成新的淤血,运动过多的话,又会消耗气血,让身体更加虚弱,用蛮劲去通顺,反倒有可能伤到自己。
只记着通,忘了养
《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不荣则痛”,这里所说的荣指的是濡养与润泽,有些疼痛并非是因为经络堵塞,而是由于气血不够,这种疼痛,一般呈现出隐隐作痛、空乏似的不适,按一按或者热敷,就会感觉好很多。
如果将这种失养之痛错误地当作堵塞来看待,不去滋养反倒强行通,恐怕会愈发虚弱。
三、如何去通
如果是由于气虚而出现胀闷的情况,倒不如着重去补充气血,稍微用点顺气的东西,比如说弄些黄芪、党参来煲汤,练练柔缓的八 段 锦。
要是是血虚导致的那种隐隐作痛的话,那就可以以考虑从补充气血这方面来,比如说吃点四物汤,平常吃一些红枣、枸杞或者动物肝脏这类。
要是属于寒气导致的冷痛的话,办法就是温,把寒气散发出去,可以按揉关元、足三里,喝一些生姜红糖水。
要是是湿热导致的沉重酸胀,关键在于清湿热,比如说熬点赤小豆薏米粥,注意薏米性质偏凉身体虚弱的朋友不适合经常吃。
不通则痛仅仅只是指出了疼痛的大致方向,可具体该怎么通,是有讲究的,有的时候,要是方法用得不对还硬要去通,还不如让身体慢慢自行恢复过来。
今天木子分享的这些,或能让你对痛则不通有更多自身的感受,在照顾身心的道路上,少一些阻碍,找到让自己舒适自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