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1966年,中国忍痛用4吨黄金买了荷兰的一艘过时挖泥船,可半个世纪过去以后,国外

1966年,中国忍痛用4吨黄金买了荷兰的一艘过时挖泥船,可半个世纪过去以后,国外居然反而重金向中国购买这艘船,但商务部只说了一句:对不起,我们只租不卖!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港口建设遇到大麻烦,天津港每年淤积上百万立方米泥沙,万吨级货轮进不来,严重影响货运效率,当时大型挖泥船技术被西方少数国家牢牢掌控,他们愿意卖船但绝不转让技术。   从五十年代末开始,相关部门多次派人去欧洲谈判,前后持续十几年,对方不仅要价越来越高,还不断提出新条件,直到1964年才谈成一笔交易,花170万英镑买下荷兰一艘退役旧船,相当于4吨黄金的价格。   这艘船被命名为津航浚102轮,虽然设备老旧,但投入使用后立刻发挥作用,天津港航道得以加深,万吨轮终于能正常停靠,不过这艘船效率有限,维修配件全靠进口,等待周期长达数月,使用成本居高不下。   更让人憋屈的是,外国专家把核心设备封得严严实实,中国工程师连靠近观察都不被允许,每次设备出故障都得发电报求助,技术完全受制于人,这种局面让所有人憋着一口气,必须造出自己的船。   津航浚102轮服役没几年就在渤海湾触礁沉没,打捞上来后虽然船体损坏严重,但那些泡过海水的零件和模糊的资料成了珍贵样本,工程师们把残骸运回船厂,用卡尺一点点测量,用笔一张张描绘,把数据全记录下来。   那个年代条件艰苦,图纸靠手工绘制,实验室经常通宵达旦,大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不能永远依赖进口,必须掌握核心技术,1971年江南造船厂终于造出劲松号和险锋号两艘耙吸船,虽然还在模仿阶段,但成本大幅下降。   进入新世纪后,国内吹填造陆需求快速增长,2006年多家单位联合研制出天狮号,这是第一艘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绞吸船,绞刀、泥泵、钢桩三大核心部件全部国产化,造价直接减半,性能还超过同级别进口产品。   天狮号的成功打开局面,后续一批国产挖泥船陆续下水,这些船成本低效率高,迅速抢占市场份额,2010年天鲸号问世,绞刀功率达到4200千瓦,每小时能挖4500立方米,成为当时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存在。   天鲸号在实际作业中表现出色,在防城港挖掘岩石时效率惊人,它还参与南海岛礁建设,200多天时间里吹填超过1000万立方米砂石,让多个礁盘变成可用的人工岛,配备机场港口和生活设施。   不过天鲸号仍采用部分国外设计方案,2015年开始,相关单位下决心研发完全自主的新一代产品,2017年天鲲号下水,长140米,绞刀功率6600千瓦,每小时挖泥6000立方米,能在35米深处挖掘岩石,采用全电力驱动和智能控制。   天鲲号从设计到建造全部国产化,攻克上千项技术难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此时中国疏浚能力已经位居全球第一,年疏浚量超过10亿立方米,占全世界总量一半以上,装备水平和作业能力全面领先。   技术突破体现在多个方面,碳化硅陶瓷密封环将轴承寿命从2000小时延长到6000小时,激光熔覆技术让绞刀硬度达到HRC62,能粉碎各种硬岩,排沙固结工艺可以让泥沙在24小时内形成稳固陆地,承载力达到150千帕。   当年对中国技术封锁的国家,现在自己搞港口升级和填海项目时也需要大型设备,他们派人来谈购买天鲲号这类装备,结果商务部2017年就把大型绞吸船列入出口限制目录,明确规定只租不卖,技术资料严格保密。   信息来源:环球聚焦--中国造岛神器:从四吨黄金买二手货,到世界第一限制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