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夫罗夫最近有点不对劲,这位当了20多年俄罗斯外长的老外交家,最近连续两件事让人看不懂,第一件,他没参加普京11月5日主持的安全会议重要会议,第二件,他不再是G20峰会的俄罗斯代表团团长。 这消息一出来,西方媒体立马炸了锅,CNN直接写“拉夫罗夫被排除在核心外交议程外”,《卫报》更是翻出他近年的外交言论,暗示他“强硬路线失宠”。 更蹊跷的是三天后的安全会议。 11月5日克里姆林宫开的这场会可不是普通例会,普京亲自主持,主题直指“是否重启核武器测试”,这可是关乎俄罗斯国家安全的顶级议题。 国防部长别洛乌索夫、安全秘书帕特鲁舍夫这些常任核心成员全到齐了,唯独拉夫罗夫的座位空着。那张官方发布的会议照片里,那个空位像块刺眼的补丁,瞬间成了全球媒体解读的焦点。 俄罗斯《生意人报》赶紧出来圆场,说这是“提前协调好的安排”,可谁都知道,这种级别的核安全会议,外长作为外交战线的核心,没特殊情况根本不可能缺席。 这两件事凑在一起,难免让人往“失宠”上联想,而根子大概率要追到两周前黄了的美俄布达佩斯峰会。 事情得从10月中旬说起,特朗普突然在社交媒体上喊话说要和普京在布达佩斯见面,结果短短六天就变了卦,先是说“搁置”,最后干脆宣布“不合适”,直接给取消了。而这中间的关键节点,就是10月20日拉夫罗夫和美国国务卿鲁比奥的那次通话。 根据后来拉夫罗夫自己披露的细节,通话里他把话说得很死:俄方的立场和8月阿拉斯加峰会时一模一样,拒绝任何“先停火再谈判”的方案,更不接受冻结现有战线,要谈就得拿“俄方控制整个顿巴斯地区”来换和平协议。 这态度直接浇灭了美方的期待——要知道特朗普之前还施压泽连斯基,让乌克兰“就地停火、各自宣称胜利”,结果被泽连斯基怼了回去,现在拉夫罗夫又不让步,特朗普觉得这会开了也是白开,干脆就取消了。 西方媒体抓着这点大做文章,《金融时报》引所谓“消息人士”的话,说就是拉夫罗夫的强硬态度让华盛顿打了退堂鼓,言外之意是他搞砸了美俄对话,所以被普京“敲打”了。 但这种说法其实站不住脚,克里姆林宫很快就出面灭火了。11月7日佩斯科夫直接拍板:“拉夫罗夫和普京没有任何矛盾,西方报道没有一句是真的”,还特意强调“他绝对还是外交部长”。 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更狠,说这些猜测根本就是针对俄罗斯的“混合战争”,目的是挑拨离间。 其实细琢磨一下,拉夫罗夫的“反常”更可能是俄罗斯外交策略调整的结果,跟“失宠”半毛钱关系没有。 先看G20代表团的配置,虽然拉夫罗夫没当团长,但代表团里有外交部副部长潘金,说明外交系统的人没缺位,只是换了牵头人。 奥列什金是总统办公厅的人,擅长经济和国际协调,这次让他带队,说不定是想在G20上更侧重经济议题,毕竟西方对俄制裁还在加码,俄罗斯需要争取更多经济支持。 再看缺席安全会议这事儿,拉夫罗夫当时可能正忙着处理其他要紧的外交任务。就在11月11日,他还接受了俄罗斯多家媒体采访,火力全开讽刺英国搞“米格-31战斗机阴谋”,说伦敦像“刚冲完澡的鹅”一样尴尬。 要是真失宠了,哪还能这么高调发声?而且核安全会议虽然重要,但讨论的是军事层面的技术问题,国防部长和安全秘书在场其实更对口,拉夫罗夫作为外长,可能是被安排去推进其他外交议程了,毕竟俄罗斯现在的外交战线可不只乌克兰这一条。 更关键的是,拉夫罗夫的强硬态度根本不是他个人的主意,而是俄罗斯的官方立场。从阿拉斯加峰会到布达佩斯峰会筹备,俄方一直坚持“顿巴斯必保”的底线,这是普京多次公开强调过的,拉夫罗夫只是忠实执行而已。 要是真因为这个“失宠”,那岂不是说普京在否定自己的政策?显然不可能。 西方媒体之所以炒作“失宠论”,本质上是想搞心理战。 俄罗斯现在在乌克兰战场和外交战线都面临压力,西方巴不得看到俄内部出现分裂迹象,所以抓住一点蛛丝马迹就放大解读。但他们忘了拉夫罗夫是什么人——这位从苏联时期就摸爬外交的老臣,经历过无数大风大浪,20多年来一直是普京外交的“代言人”,这种级别的信任可不是一次会议缺席就能动摇的。 而拉夫罗夫可能会把精力更集中在对欧外交或者中东事务上,毕竟他最近还在协调土耳其、伊朗处理叙利亚局势,这些都是硬骨头活儿。 说到底,外界对拉夫罗夫的猜测,还是低估了俄罗斯政治的稳定性。 普京用人向来注重资历和忠诚度,拉夫罗夫这两样都占全了,而且他的强硬风格早就成了俄罗斯外交的“名片”,这种时候换外长反而会引发更大的动荡。 西方媒体的炒作更像是自我安慰,真要想了解俄罗斯的外交走向,与其盯着会议座位空不空,不如看看拉夫罗夫接下来去哪、见了谁——毕竟11月14日他还在驳斥西方的“住院传闻”,笑着说自己在酒店处理文件呢,这状态可不像是失了势的样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