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他第一个识破宋江,谎称回乡探母一去不返,成水浒中结局最好的人 这人就是“入云龙”

他第一个识破宋江,谎称回乡探母一去不返,成水浒中结局最好的人 这人就是“入云龙”公孙胜。整部水浒,只有他把命运的遥控器,死死攥在了自己手里。 咱们先看看公孙胜是怎么上梁山的。他和那些被逼得走投无路、家破人亡才落草的好汉截然不同。比如林冲是被高俅害得没活路,武松是杀了人不得不逃亡。公孙胜呢?人家本来日子过得好好的,云游四海,自由自在,还是二仙山罗真人的高徒,妥妥的“高级知识分子”加“神职人员”。 他上梁山,纯粹是主动选择。当初听说蔡京的女婿搜刮了十万贯民脂民膏做“生辰纲”,公孙胜那是“义愤填膺”,觉得这不义之财得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他单枪匹马去找晁盖,这才有后来智取生辰纲的大戏。 注意这点很重要:公孙胜是晁盖的“铁杆合伙人”,他是冲着晁盖那一身肝胆相照的江湖义气去的。 在晁盖主政时期,梁山的基调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替天行道”,这种纯粹的江湖乌托邦,很对公孙胜的胃口。 可是,当宋江上了梁山,风向变了。 宋江这人,咱们不带情绪地说,是个成熟的政客。他上梁山不是为了当山大王,而是为了攒资本,好让朝廷看见他的价值,将来招安有个好价钱。这种把兄弟们的血肉之躯当成红顶子官帽垫脚石的做法,公孙胜是第一个闻出味儿来的。 公孙胜有一双毒辣的眼睛,他太了解人性了。当他看到宋江一步步架空晁盖,把聚义厅改成忠义堂,把“替天行道”的旗帜慢慢往“顺天护国”上引的时候,他心里就跟明镜似的:这地方,待不长久了。 最有意思的是公孙胜的第一次“离职”。那会儿晁盖还活着,但实际上已经被宋江的势力边缘化了。公孙胜一看,这哪还是当年的兄弟连啊,分明就是个名利场。于是,他向晁盖和宋江提出:我要回家看老娘。 这理由找得绝。百善孝为先,宋江满嘴仁义道德,这时候要是拦着人家尽孝,人设立马崩塌。于是公孙胜顺理成章地下了山。这一走,就把自己摘干净了。后来要不是因为攻打高唐州,遇到了会妖法的高廉,梁山人马死伤惨重,宋江实在没辙了,派戴宗和李逵死乞白赖地去请,公孙胜估计这辈子都不会再回梁山泊。 哪怕是这次被请回来,公孙胜的态度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不再像创业初期那样热血沸腾,而是变成了一个纯粹的“技术顾问”。你有难,我帮你解,这是义气;但你的官迷路,我不陪你走,这是原则。 高唐州斗法,他破了高廉的幻术;芒砀山降魔,他收服了混世魔王樊瑞。这几场仗打下来,公孙胜再次确立了他在梁山不可替代的地位。宋江对他既敬重又忌惮,因为宋江心里也虚:这种拥有绝对实力又无欲无求的人,你是驾驭不了的。 到了征讨方腊前夕,这是梁山命运的转折点,也是公孙胜人生智慧的高光时刻。 当时梁山平定了田虎、王庆,朝廷的赏赐还没下来,马上又要让他们去打方腊。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叫“驱虎吞狼”,朝廷是想借方腊的手,把梁山这帮不安定分子消耗光。 这时候,公孙胜再次祭出了他的“杀手锏”——师命难违。他搬出师父罗真人的八字真言:“逢幽而止,遇汴而还”。意思是到了汴京(开封),你就该回来了。 他对宋江说:“贫道这就要回山修行,侍奉老母,以此终其天年。” 这番话,说得决绝又体面。宋江虽然万般不舍,甚至可能心里还有点不爽——大战在即,你个法师走了,这仗怎么打?但公孙胜去意已决,宋江只能眼睁睁看着他飘然而去。 公孙胜走后,梁山大军南下征讨方腊。那真叫一个惨烈啊,咱们熟悉的秦明、张顺、史进这些顶级战力,一个个惨死阵前。就算最后赢了,活下来的人也是十去六七。哪怕是活下来的,像鲁智深那是看破红尘坐化了,武松断了臂在六和塔出家,林冲风瘫半年后病逝。 而那个智多星吴用呢?这个跟公孙胜齐名的军师,一辈子算无遗策,最后却算不清自己的命,只能在宋江坟前上吊自尽。相比之下,公孙胜早在深山古观里,喝着清茶,看着云卷云舒,安享清福了。 咱们深挖一下,公孙胜之所以能有这个好结局,核心在于两点。 第一,是对权力的极度淡漠。 公孙胜是个方外之人,他对做官一点兴趣没有。无欲则刚,你给不了我想要的东西,自然也就控制不了我。 第二,是对时局的精准预判。 公孙胜看得太远了。他知道这帮草莽英雄,在江湖上能称王称霸,一旦进了官场那个大染缸,分分钟就会被玩死。他不愿做那只被烹的走狗,也不愿做那把被藏的良弓。 很多人觉得公孙胜“薄情”,兄弟们去拼命,你却跑了。其实这才是大智慧。真正的义气,不是陪着兄弟一起送死,而是在关键时刻拉一把,拉不动的时候,保全自己,不去做无谓的牺牲。 他帮梁山度过了数次灭顶之灾,该还的情分早就还清了。 他清楚地划分了“工作”和“生活”的界限。 回顾公孙胜的一生,你会发现他活得特别通透。他像是一个穿越者,或者说是剧本外的人。他冷眼旁观着宋江的表演,看着兄弟们的狂欢与落寞,始终保持着一种游离感。 这种游离感,救了他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