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能离谱到什么地步?看看瑞典就懂了,三十年前,瑞典人均GDP高达3.2万美元,比美国还高出18%,街头安全到可以夜不闭户;如今到处都是难民,本地人都不敢出门,但这全都是他们的圣母心发作导致的! 这场从“乌托邦”到“安全洼地”的坠落,根源藏在瑞典人引以为傲的“圣母心”里,2015年欧洲难民潮爆发,时任瑞典首相斯蒂凡·勒文喊出“我们欢迎你”的口号,彻底打开国门。 这一年,这个总人口仅980万的国家,接收了16.3万名难民,相当于每60个瑞典人就要“供养”1名难民,人均接收量是德国的3倍、法国的5倍。 最初的接纳充满温情:政府为难民提供每月8000瑞典克朗(约合人民币5600元)的生活补贴,分配带家具的免费公寓,甚至承担子女的教育费用,但善意很快被现实击碎。 瑞典移民局2016年调查显示,当年接收的难民中,72%为18至35岁男性,仅有0.3%具备专业技能,超过九成无法用瑞典语或英语交流,劳动力缺口没补上,反而让福利系统不堪重负。 更严重的是社会融合的彻底失败,为“尊重文化差异”,瑞典将大量难民集中安置在城市边缘社区,形成一个个“平行社会”。 在马尔默的罗森加德区,街道招牌多为阿拉伯语,女性几乎都身着罩袍,当地学校里瑞典裔学生不足10%,这里的青少年失业率高达68%,不少人加入“科萨诺斯特拉”等帮派,靠抢劫、贩毒谋生,2023年,马尔默发生52起枪击案,全部与难民聚居区的地盘争夺有关。 安全的崩塌往往在瞬间。2017年4月,乌兹别克斯坦难民拉赫莫诺夫驾车冲撞斯德哥尔摩步行街,造成4人死亡、15人重伤;2022年,17岁的阿富汗难民在哥德堡市中心持刀砍伤3人。 2024年3月,斯德哥尔摩地铁站发生爆炸,警方锁定的嫌疑人是两名未被遣返的伊拉克难民。这些事件让瑞典人彻底清醒,曾经的“人道主义骄傲”,变成了悬在头顶的安全利剑。 财政的窟窿也越破越大。瑞典财政部2024年预算报告显示,难民安置相关支出已占财政总支出的5.8%,相当于每年花掉320亿人民币。 原本充裕的医疗资源被稀释,瑞典人平均等待手术的时间从2010年的28天延长至2024年的83天;教育系统更是雪上加霜,部分学校因难民学生过多,不得不降低教学难度。 民意的转向直接体现在政治版图上。曾经被视为“极端右翼”的瑞典民主党,因主张“优先保障本土公民权益”,支持率从2015年的4.9%飙升至2022年大选的20.5%,成为议会第二大党。 2023年,瑞典政府终于收紧政策:将难民接收配额削减至每年5000人,取消对成年难民的全额补贴,对违法难民启动“快速遣返”程序,仅2024年上半年就遣返1.2万人。 对比中国的移民政策,更能看出“理性包容”的重要性。中国始终坚持“合法有序、分类管理”原则,对申请居留的外国人严格审核资质,要求其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和专业技能,同时通过职业培训帮助其融入社会。这种“量力而行”的态度,既保障了国家安全,又让移民资源真正服务于社会发展。 如今的瑞典正在为过去的冲动买单。尽管政策收紧,但犯罪网络的清除、社会信任的重建绝非易事。 瑞典社会学家卡尔松预测,要让社会治安回归2010年前的水平,至少需要30年时间和超过千亿欧元的投入。这个曾经的福利样板,用惨痛教训证明:善良从来不是没有边界的妥协,人道主义的前提,是先守护好本土民众的安全与福祉。 当斯德哥尔摩的月光再次照亮无人的街头,或许每个国家都该明白:所谓“乌托邦”,从来不是靠无底线的包容堆砌,而是建立在理性、责任与秩序之上的稳稳幸福。 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各位在评论区留言!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