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历史证明,中国总是一味退让,整个民族都散发着和善,而且从未有过灭亡日本的准备!可

历史证明,中国总是一味退让,整个民族都散发着和善,而且从未有过灭亡日本的准备!可退一步,真的能海阔天空吗? 常听人说 “退一步海阔天空”,可近代中国的一段历史却告诉我们:面对强权侵略,没有底线的退让,换不来安宁,只会让豺狼得寸进尺。 这段历史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让我们看清一个道理:和平从不是求来的,而是靠实力守住的。 19 世纪末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迅速崛起,对外扩张的野心早有谋划。 从《征讨清国策》的战略蓝图,到 “主权线”“利益线” 的官方论调,其吞并朝鲜、蚕食中国的计划步步推进,这是蓄谋已久的国家行为。 而彼时的清政府,闭关锁国的积弊已深,封建统治腐朽僵化,洋务运动看似热闹,却未触及制度根本,朝廷上下或沉迷享乐,或对时局认知模糊,缺乏应对外敌的整体战略。 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并非没有先进舰船,却因弹药不足、指挥失当而惨败,《马关条约》的签订让中国失去台湾、赔付巨款;九一八事变时,东北军兵力远超关东军,却因 “不抵抗” 指令痛失东北,百姓陷入水深火热。 直到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中华民族才真正凝聚起抗争的力量,经过十四年浴血奋战,终获胜利。 这段历史里,我们看到的不是 “过分善良”,而是落后制度下的被动与无奈,更看到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的抗争 —— 从邓世昌撞舰殉国到杨靖宇冰天雪地食草抗日,从淞沪会战的坚守到敌后战场的游击,民族脊梁从未弯折。 值得深思的是,中国传统战略文化中的 “防御” 理念,本是追求和平的体现,但在不讲理的侵略者面前,缺乏实力支撑的防御便成了被动挨打。而日本的扩张最终以失败告终,也印证了 “好战必亡” 的真理。 如今的中国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国防现代化稳步推进,科技强军成效显著,但我们始终坚持防御性国防政策,从未主动挑起争端。 中国的军费增长,是为了弥补历史欠账,为国家发展筑牢安全屏障,正如中方所言,这完全基于国家安全需求,不针对任何国家。 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汲取教训:国家强大,既要靠经济科技的硬实力,也要有居安思危的战略清醒。 今天的我们,秉持和平发展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但这份和平的底气,来自于对历史的深刻认知,来自于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 唯有自身足够强大,才能守住底线,让 “退一步海阔天空” 真正成为邻里间的温情,而非面对强权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