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个国家拆开卖,见过吗? 白纸黑字,明码标价。 克里米亚、顿巴斯直接划归俄罗斯,乌军砍半、远程武器全缴,还得修宪永不入北约,这哪是停火条件,分明是逼着乌克兰签亡国契。 文件像一份清单,条目和注释一条条摆着,谁来在底部签字是关键。总统团队在开会,电话不断,有人说要稳住局面,有人提醒底线不能再退。一个年轻议员收到通知,要求在修宪投票上表态,否则后续援助会暂停,他盯着短信很久没回复。街角咖啡馆里,老兵数着他失去的战友的名字,问一句值不值,没人敢接话。 更巧的是,金融圈已经开始路演,把废墟当项目,把重建当收益表。启动资金来自“被锁住的账户”,分成结构写得很细,风险写得很轻。欧洲企业算账,谁承担长期责任,谁拿短期利润,算盘打得清楚。乌克兰却被安排在结果之外,像是被告知只能接受。 谈判日期临近,席位安排让人尴尬,旁听多于发言。边界如果用账本决定,不用地图决定,能稳多久?有人说这是现实的妥协,有人说这是不可逆的割裂。我不反对停火,但停火不能建立在剥夺选择权之上,更不能把一个国家的未来变成别人资产里的注脚。 安全如果全靠外包,理赔的时候满是小字条款。依赖看起来省事,代价都在后面。对小国来说,独立是成本,也是护身符。底线一旦被写进别人的合同,未来的每一步都可能被拿去谈价。欧洲想要安心,却被边缘化;乌克兰付出最多,却可能连话筒都拿不到。 这份安排最大的隐患,是把长期的主权问题打包成短期的财务收益。利益链条一形成,谁都怕打破它。于是和平像一个暂时的按钮,按下去是安静,抬手是更复杂的账。民众需要透明,国会需要红线,谈判需要真正的代表权,不是被动签名。 我倾向的答案很简单:停火可以谈,条件要公正;重建可以做,分配要公开;安全可以合作,选择要留给自己。否则今天看起来像止血,明天可能是更大的伤口。午夜有人在复印室把最新版本带走,传言明天还有新的条款会加进来。你会支持一份把未来锁死的停火吗?还是希望它先接受阳光检验,再决定签不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