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坛又爆大新闻! 11月2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突然发文,宣布2026年在美国迈阿密举办的G20峰会将不邀请南非参加,理由是南非在本次G20峰会闭幕式上“拒绝向美方使馆高级代表移交主席国职权”。 南非当天直接回击,说交接在25号就按流程在比勒陀利亚完成了,时间、地点、见证人都能对上,所谓“不交接”根本不成立。更尴尬的是,美国这次没派重量级官员到场,你不在现场,却拿现场流程做文章,这说服力太弱。 很多人关心一个点:主办国能不能自己把成员划出去?按惯例,G20成员是全体确认的,轮值主席负责协调,不是裁判,更不是门卫。谁都没有一纸通知就“封杀”成员的权力。所以这事更像借流程发火,把之前的不满一次打包。 过去一年,南非做了几件让华盛顿不舒服的动作:在国际法领域强硬推进案件,国内还推了有争议的征用相关立法,外交上不按美国节奏走。现在用峰会当杠杆,把情绪变成姿态。我不觉得这是稳妥的做法,经济合作平台最怕政治化,一政治化,联合声明不好谈,项目落地打折扣,企业和资本就会缩手。 如果真走到“不给参会”的地步,其他成员会怎么反应?欧盟通常维护机制稳定,印度和巴西有强烈独立性,亚洲国家更不想平台碎片化。到时候可能有两种剧本:一是多数成员施压,要求按既有规则办事;二是旁设圆桌,南非以“伙伴”身份参与议题,实际效果不减。无论哪种,单边宣布都很难一锤定音。 我的判断,这更像一场话语秀,不太可能直接变成执行。观察三个信号就知道:主办方筹备办公室是否按流程发出邀请包;各成员的协调人团队是否和南非保持技术对接;是否出现一份联署声明强调共识原则。如果其中两个出现,“不邀请”就成了姿态管理,而不是现实安排。 这事跟普通人也有关系。峰会上谈的债务协调、供应链合作、绿色投资,都影响就业和价格。平台被搞散,项目延期,成本最后会落到市场和民众头上。谁把公共机制当私人武器,先丢的是信誉,后丢的是机会。 留个悬念:南非会不会推动把成员权利和程序写进更明确的操作准则?如果真把模糊地带补齐,这场风波反而可能促成机制升级。你觉得,一个全球合作平台,能不能被一次情绪化表态左右?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