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专家警告:中国已养成了一个危险的新习惯,即低估美国的报复意愿和能力,纽约时报今天刊文,表示中国的出手表明,中国认为自己非常的自信,而且有实力,谁料美媒话锋一转援引专家观点表示,中国应该担心的是出招过猛,政府官员对特朗普会发起的强烈反击估计不足。 说起中美贸易这事儿,今年2025年闹得挺凶,从特朗普二度上台就开始加码,关税一层接一层往上堆。纽约时报11月3日的评论文章点明了关键,中国最近在稀土出口上收紧管制,这步棋走得稳当,显示出北京对自身实力的把控越来越准。稀土这玩意儿,美国高科技产业离不开,从芯片到电动车电池,全靠它撑腰。中国占全球供应90%以上,10月9日海关总署一纸公告,要求含稀土产品的海外销售必须提前审批,这直接卡住了美国的脖子。文章里说,这反映了中国这些年自力更生的成果,工业体系齐全,抗生素原料、电气设备、低端芯片这些领域,早就不用看别人脸色了。回想2001年入世时,中国很多产品还得靠进口,现在呢,联合国产业分类里41个大类全覆盖,500种主要工业品中220多种产量世界第一。工业和信息化部前部长金壮龙去年7月放的话没错,中国这套体系就是经济安全的堡垒。 可话锋一转,时报援引对外关系委员会的中国专家布拉德·塞策的看法,北京官员可能有点低估了华盛顿的韧劲儿。塞策说,除去美国设计但本土没产的最尖端芯片,中国基本把美货挤出自家供应链了,但美国反击起来不手软。特朗普第一任期时,就用关税试过招,现在2025年更狠,10月10日他直接在推特上放话,从11月1日起对中国商品加100%关税,这不是闹着玩的。文章分析,中国出手虽自信满满,但出招过猛的风险不小,政府那边对特朗普团队的反弹力度估摸不足。美国企业游说国会的声音越来越大,美商会代表天天在国会山递材料,求议员别让事儿闹大。农场主们最急眼,中西部大豆堆仓库里卖不出去,艾奥瓦那些农民去年就因为类似事儿亏本,现在又来一轮,特朗普的关税初衷是缩贸易逆差,结果物价涨了,消费者和制造业先扛不住。 这习惯挺危险的,中国低估美国报复意愿和能力,不是头一回了。时报文章提到,特朗普团队内部鹰派主导,商务部9月29日扩展实体清单,瞄准上千家中国半导体公司,这步棋北京觉得是硬骨头,但华盛顿觉得这是国家安全底线。专家们在智库报告里反复强调,北京的战略调整虽精准,但忽略了美国拉盟友的能耐。日本和荷兰今年1月签协议,限芯片制造设备出口到中国,日本4月出细则,盖了23种技术,包括光刻机,出口得层层审批,年进口额少几十亿美元。荷兰ASML公司本来和中国贸易火热,年出口几十亿欧元,美国游说几轮后,3月跟进,6月底禁先进深紫外光刻系统。欧洲国家表面支持美国,实际纠结,供应链安全上对中国依赖明显,德国大众、荷兰企业都得掂量。文章里塞策直言,中国决策层需警惕,这种低估会让博弈更胶着,美国虽有内耗,但报复起来不讲情面。 这事儿就像俩大块头过招,一方觉得自个儿壮实了,出手重了点,没想到对方底子厚,挨打后反手更狠。中国这些年高端制造追得猛,AI技术、稀土管制这些回击,给美国上过几课。中兴2018年被禁令卡住,生产线停几个月,花大笔罚款换管理层才解禁;华为2019年进实体清单,高通英特尔处理器断供,手机出货量从2亿台滑坡,海外市场丢了不少。2020年美国拉外国厂也得许可,台积电麒麟芯片生产停摆。2022年10月,新规管14纳米以下逻辑芯片和存储芯片,中国长江存储闪存开发慢下来,美方还禁美国公民给中国半导体公司打工。2023年1月,美日荷协议落地,日本7月正式管制,荷兰虽不情愿,但还是跟了。这些年,美国建了个技术封锁网,中国企业加速本土化,华为砸几百亿研发,5G专利堆起来,长江存储长鑫扩产能,填进口缺口。 特朗普的风格一贯反复,以前撕协议的事儿干过不少,这次调整关税有点不一样。11月5日他签两行政令,一将芬太尼相关关税从20%降10%,从11月10日起生效;二延长对华关税暂停到2026年11月。中国立刻跟进,11月4日暂停3月4日以来所有报复关税,包括美国农产品。这次履约像贸易紧张短暂缓和,但藏经济制约。美国降低关税延长暂停,缓解国内压力,中国商品在美国市场分量重,中国按时履约,给出口企业稳环境。各取所需,作为全球两大经济体,这缓和减全球不确定性,但不是全面和好,只是阶段让步,后续看利益匹配。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