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奥委会显得有点急了。 眼巴巴瞅着中国,结果上海、成都、广州,几个尖子生,连奥运会的名都没报。估计纳闷呢:这么好的筵席,怎么没人来?答案其实很直接,不是负担不起,而是早就不稀罕了,也看透了。 回到2008年,那时候的中国,正需要一个机会证明自己。北京奥运会成了全国上下的骄傲,所有人都用最大的努力去迎接世界观众的到来。 那一年的热情和高调,很多人至今记得。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能够把奥运办得完美无缺,是向世界发出的一句“我们能行”的宣言。 但这些年,世界各地申办奥运的气氛变了。当年雅典奥运结束后,曾经辉煌一时的体育场馆很快冷清下来,国家背负的债务却一天天增加。 再看东京,筹备时的账本不断刷新,预算一涨再涨,后来又碰上疫情,整个赛事费用高到让人吃惊。这样的现实案例让所有准备申办的城市都变得理智起来。 中国这些大城市并非承办不起奥运,相反,他们更明白值不值得。修地铁、建好学校、医院、提升工业那些能实实在在改善老百姓生活的项目,现在成了他们更优先的选择。 和过去盼望着登上国际大舞台不同,现在的上海、成都、广州把更多精力用在让市民日常生活变得更方便、更体面上。 对于这些城市来说,把大量的钱砸在一场为期半个月的体育盛会已不再是刚需,他们更看重长远的、市民每天都能体验得到的细水长流的改善。 但体育在中国并没有被忽视,反而早就变了做法。上海把大赛直接搬到黄浦江边,普通人下班散步时就能免费观赛,根本用不着新建大场馆,既不浪费资金,也不让场地闲着。 成都的大运会场馆,则一早考虑了怎么在赛事结束后直接服务市民,游泳健身一应俱全,老百姓参与度很高。赛事开始融入城市日常生活,不再是劳师动众地去建一个又一个用完就扔的地标。 这些改变,是如今中国城市自信和理性的表现。用一场大型活动来博得国际关注的阶段已经结束了,城市开始把视线转向脚下。人民怎么过得更好,孩子上学、老人看病、上班路上快不快,这些成了城市主政者的首要任务。 把有限的资源投到永远看不完的奥运会上,和年复一年让生活多一点变化、让发展多一点底气比起来,哪个更值,答案一目了然。 中国如今不再为了争“面子”而投入巨资在奥运申办上,而是更愿意把资金用到能让每个市民都感受到温度的地方。这不是不爱体育,也不是躲避国际舞台,而是一次从外向内的成长。 面对国际奥委会的热情,中国城市的选择其实很明确。把钱花得清清楚楚,让市民享受到实打实的福利,这才是中国大城市看重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