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当地时间2025年11月25日,对于美国海军出大事了,美国海军取消了星座级护卫舰

当地时间2025年11月25日,对于美国海军出大事了,美国海军取消了星座级护卫舰后续建造,而按照原计划,美国海军将拥有70艘美国海军星座级护卫舰,美国海军宣布只保留已开工的星座号和国会号,取消后续所有订单。 2020年的美国海军算是真切体会到了什么叫“急火攻心”,看着中国海军舰艇像下饺子一样接连下水,自家舰队却面临着老舰退役速度赶不上新舰服役的尴尬,急急忙忙掏出了“星座”级护卫舰这个“速效救心丸”。 当时打的算盘打得噼里啪啦响:意大利的FREMM护卫舰已经是欧洲成熟的爆款,拿来改一改多省事儿,原计划保持85%的零件通用性,既能快速量产又能把单舰成本压在10亿美元以内,到2026年首舰服役,最后攒出70艘“海上狼群”,这不就把差距追回来了? 可谁能想到,这颗救心丸最后变成了噎嗓子的硬疙瘩,2025年11月25日一纸官宣,后续订单全砍,只剩两艘已开工的“独苗”,成了又一个美国造舰神话的陪葬品,问题从一开始就埋了雷,美国海军根本耐不住性子好好“抄作业”。 本来意大利芬坎蒂尼集团的FREMM护卫舰生产线稳定,技术成熟,法国、意大利海军都用着顺手,美国只要按部就班做些适配性改动就行。 可美军偏要搞“面子工程”,一会儿嫌原舰体生存能力不够,要换成美式隔舱结构;一会儿又觉得火力不够猛,非要塞进去宙斯盾基线10系统和AN/SPY6(V)3雷达,还得加上32单元MK-41垂发和16枚NSM反舰导弹,到后来甚至惦记着预留激光武器的位置。 这些改动可不是手机贴个膜那么简单,舰体硬生生延长了7米,排水量涨了500吨,原本的设计平衡被彻底打破,最后和原型舰的通用性只剩15%,说是改款,实则和重新设计一艘新舰没区别,芬坎蒂尼集团都忍不住吐槽这是延误进度的罪魁祸首。 到2025年11月,“星座”号在船台上趴了三年零三个月,锈迹斑驳的龙骨上只搭起12%的舰体结构,连基本形状都没出来,而原计划2026年交付的节点,早就推迟到了2029年,延期整整三年。 成本更是像坐了火箭往上冲。最初喊着“单舰10亿美元以内”的口号,可设计一改再改,物料、人工、研发成本跟着翻番,美国政府问责署2024年就警告过,再不停工就要“越造越贵”,可根本没人听。 到项目取消时,单舰成本已经飙升到14亿美元,比最初的目标贵了40%,而美国海军已经砸进去20亿美元,这笔钱足够买两艘现成的欧洲护卫舰,最后却只换了两个没完工的舰体框架,简直是烧钱给造舰神话办葬礼。 这事儿放在美国海军里根本不算新鲜事,早有一堆“前辈”项目铺了路,濒海战斗舰耗时20年花了300亿美元,结果服役没几年就退役,被评为“美国海军有史以来最失败的项目”,连中国普通驱逐舰都能轻松击沉。 福特级航母更离谱,2005年开工原定2014年交付,拖到2017年才服役,至今都没法形成全面作战能力,电磁弹射系统平均故障间隔只有181次,连预期的零头都不到,妥妥的“技术灾难”。 现在“星座”级步了后尘,说白了就是美国军工体系的老毛病又犯了:军方乱提要求,厂商趁机加价,国会盲目拨款,最后项目烂尾,大家一拍两散,反正花的不是自己的钱。 背后还有摆不脱的政治和利益纠葛。 特朗普早就看“星座”级不顺眼,多次公开骂它“工期延误、成本超支”,这次取消订单说不定就有他的影子。 而海军之所以保留前两艘,根本不是还对项目抱有希望,纯粹是怕马里内特造船厂那3000多工人没事干流失了,下游的雷达、垂发系统供应商也得靠这两单维持生计,说白了就是用纳税人的钱“养着”造舰业的空架子。 可就算这样,也挡不住美国造船业的萎缩,现在连海军陆战队要的中型登陆舰都造不出来,只能指望韩国船厂帮忙,曾经的造船霸主落到这份上,也是挺讽刺的。 更要命的是,这个项目一黄,美国海军的舰队扩张计划彻底成了泡影。 原本想靠70艘“星座”级填补护卫舰缺口,现在只剩两艘,未来10到15年都不会有新护卫舰入列,有数据预测,到2035年美国海军总舰艇数量会跌到300艘以下,而中国会达到430艘以上,光护卫舰缺口就有60到80艘,到时候航母编队连护航的船都凑不齐,战斗力得打个大折扣。 那些原本该由护卫舰干的反潜、护航活儿,只能眼睁睁看着出现力量真空。 说到底,“星座”级的垮台不是偶然,是美国急功近利又眼高手低的必然结果。 看着别人“下饺子”就慌了神,抄作业都要瞎改一通,既想快速见效又想堆砌性能,既想控制成本又纵容利益集团薅羊毛,最后把一个好好的成熟项目折腾成烂尾工程。 这哪是造军舰,分明是给“美国造舰神话”挖坟,而这坟里埋着的,还有美国海军逐渐流失的底气和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