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患者想好好活下去,教你一招,恢复的又快又好。 很荣幸我的科普能出现在你眼前,从此刻起,您身边就多了位专注慢阻肺领域的医生朋友。我是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的呼吸科中医王伟,我愿意成为您抗击慢阻肺路上的同行人。虽然我的科普内容没有华丽的辞藻,传播范围也有限,但我始终相信,若能给一位正在与慢阻肺抗争的朋友带来一丝希望,这些文字便有了价值。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每位被慢阻肺困扰的朋友都能逐渐好转,哪怕只能点亮一个人的康复之路,所有的努力都值得。 不管您是出现咳嗽、咳痰、活动后气短,还是胸闷憋气、夜咳加重,哪怕已经面临呼吸困难、反复急性加重甚至轻度肺心病,都请不要放弃。今天说的这一招,不是吸引流量的噱头,而是我对每位患者的真挚祝福。您是否总觉得胸口像压着块石头,稍微走几步就喘得直不起腰,晚上躺下就咳个不停,严重影响睡眠质量?希望我的分享能为您应对慢阻肺提供一些新思路。 去年我接诊过一位65岁的赵先生,确诊慢阻肺8年,最初只是秋冬季节偶尔咳嗽,以为是普通支气管炎,后来症状逐渐加重,不仅爬一层楼都要歇两次,还出现了下肢轻微水肿,检查发现肺功能一秒率仅48%,长期用吸入剂和化痰药,但副作用让他备受煎熬,咽喉干痛、痰多难咳,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腻,脉沉滑,属于典型的肺脾两虚、痰瘀阻肺证。 在中医辨证基础上,我为他制定了以黄芪和紫苏子为核心的调理思路,仅靠这两味药不够全面,还需配合补肺健脾、化痰通络的药材,从根本扶助正气,清解病邪。方中黄芪15g,补益肺气、固表止汗,改善肺虚所致的气短乏力和呼吸浅促;紫苏子12g,降气化痰、止咳平喘,针对慢阻肺的核心病机痰阻气道;再加入莱菔子10g这味“化痰猛将”,消食导滞、降气祛痰,对痰多壅盛和胸闷腹胀有独特效果;配以白术12g、茯苓15g,健脾祛湿,从根源减少痰湿生成;丹参10g,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改善肺络瘀阻所致的胸闷;桔梗8g,宣肺利咽、载药上行,引导药力直达病所。 我还特别建议他每日用黄芪5g、紫苏子3g、陈皮3g沸水冲泡,上午时段慢饮,配合缩唇呼吸训练,整体调理方案双管齐下。起初,赵先生将信将疑,觉得这些普通药材能比进口吸入剂管用?但服用15天后,他惊喜地发现,咳痰量减少了一半,晚上起夜咳嗽的次数从每晚4-5次减到1次;连续调理3个月,他已能安睡整晚,步行500米也不觉得气短。现在的赵先生重新拾起了养花的爱好,每天能在小区散步1小时,他常说,本以为后半辈子都要靠吸氧机过活,没想到传统医学给了他顺畅呼吸的第二次机会。 所以慢阻肺患者想要好好活下去,关键在于补肺健脾,化痰通络。今天分享的这招就是以黄芪与紫苏子为核心,配合莱菔子等药材的中医调理思路。先说黄芪,《本草备要》记载它“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尤其适合慢阻肺患者出现肺气虚、动则气喘、乏力自汗等症状,如同给肺部“充能”,帮助恢复呼吸动力;再说紫苏子,《药性论》指出它“主上气咳逆,除寒温中”,现代研究显示其能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缓解气道痉挛;而莱菔子这位“平民药材”,《日华子本草》称其“消痰止咳,除脏腑中风气”,对痰湿壅滞引起的咳喘和腹胀有显著效果。 但必须郑重提醒,赵先生属于肺脾两虚、痰瘀阻肺的证型,所以用此配伍。若您属于肺肾阴虚型,见口干咽燥、干咳少痰、潮热盗汗,则需要加入麦冬15g、玉竹12g等滋阴润肺药物;若是阳虚水泛型,表现为畏寒肢冷、下肢水肿、心悸气短,就要配合桂枝6g、泽泻10g等温阳利水药物。每个人的症型分期、体质都不同,用药务必个体化调整。如果您或家人正面临慢阻肺的困扰,请务必寻求专业中医师的当面诊疗,结合肺功能检查等现代医学指标,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切勿自行尝试,以免延误病情。希望今天的分享能为您的康复之路点亮一盏灯,让我们一起战胜慢阻肺,拥抱顺畅呼吸。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