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很多人以为火烧圆明园是八国联军干的,其实这是个误区,真正纵火的是1860年的英法

很多人以为火烧圆明园是八国联军干的,其实这是个误区,真正纵火的是1860年的英法联军,八国联军只是后来“补刀”。 圆明园的毁灭并非一夜之间,而是两次外来入侵叠加的结果。核心事实是,1860年的英法联军才是那场大火的始作俑者,他们直接点燃了园子的主体建筑,导致核心区彻底崩塌。相比之下,八国联军到来时,园子早已是断壁残垣,他们的举动更像是趁火打劫,进一步拆解残余。这类误读源于两次事件的时间接近和侵略者的共同身份,但细究起来,差异巨大。1860年的焚烧带有明确的战略意图,而1900年的破坏则更趋于无序掠夺。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为英法联军北上提供了借口。1856年,英国以亚罗号事件为导火索,联合法国向清廷施压,要求扩大通商权益和鸦片贸易合法化。清政府拒绝后,联军从广州北进,1858年迫使清方签订天津条约,开放十一个口岸,允许外国使节驻京。次年,使团北上换约时遭遇大沽炮台阻击,损失惨重。英国首相帕默斯顿遂增兵一万一千,法国派六千七百人,由额尔金和葛罗两人指挥。1860年8月,联军登陆北塘,迅速攻克天津,沿运河推进至张家湾。清军僧格林沁率三万骑兵迎战,却在八里桥战役中溃败,火炮和米尼步枪的威力让清兵阵脚大乱。9月21日,联军进入通州,咸丰帝仓皇出逃热河,留恭亲王奕䜣留守北京。这场战争本是列强为打开中国市场的扩张,却演变为对皇室园林的蓄意打击。圆明园作为皇帝每年驻跸两百余日的私邸,自然成为报复目标。 英法联军抵达北京西郊后,立即展开对圆明园的洗劫。10月6日,法军先头部队突入园内,园中仅剩数十名太监和少量护军,他们手持刀矛勉强抵抗,却迅速被击溃。士兵们涌入殿阁,砸开箱柜,抢夺瓷器、玉器和书画。次日,英军主力加入,场面更加失控。联军军官甚至组织现场拍卖,士兵用抢来的乾隆佩剑和珐琅花瓶换取现金。整个过程持续十余日,珍宝散落一地,园内丝帛被撕碎,铜器被拖走。这波掠夺已足够野蛮,但额尔金决定加码。10月13日,联军逼近北京城,炮击城墙,清军还击中使团成员被俘。那些使节,包括英国公使巴夏礼,早前在通州谈判时遭清军扣押,关押于刑部大牢,十九人死于鞭笞和饥饿。尽管档案显示俘虏从未进过圆明园,额尔金仍以此为由,下令焚烧。法国将军蒙托邦反对,认为园子可作谈判筹码,但英方坚持执行。 焚烧行动于10月18日正式启动,三千五百名英军分路进园,手持火把和火药桶,从安佑宫和长春园同时点火。火焰从殿堂帷幔蔓延至木梁,风助火势,三天三夜不灭。文渊阁藏有四库全书一万余卷,全数化为灰烬。三山五园核心区崩塌,仅十三座偏殿幸存于湖畔隐蔽处。这场大火直接导致清政府谈判桌上的让步,四天后,奕䜣签署北京条约,赔银八百万两,割让九龙司,开放天津和长江口岸。额尔金选择圆明园而非紫禁城,是因为前者象征皇帝权威,烧毁它能重创清廷尊严,却不致引发王朝崩盘,便于后续控制。法国部队虽未直接参与焚烧,但早前劫掠已助长了破坏势头。整个事件暴露了列强扩张的残酷逻辑:以使团惨死为借口,实则为敲诈更多权益。 这场焚烧的后果远超园林本身。它标志着清王朝从被动防御转向彻底屈服,加速了半殖民地化进程。散失文物逾百万件,现藏于海外四十七座博物馆,英国士兵每人分得四十八英镑奖金。清廷虽在战后修缮部分建筑,但园子元气大伤。额尔金的决定源于英国对华政策的鹰派转向,他视圆明园为咸丰帝的心头肉,烧毁它等于直击皇室命脉。蒙托邦的异议虽有道义成分,却未阻挡英军行动。这段历史提醒我们,帝国主义侵略往往披着“惩罚”外衣,实为经济掠夺。圆明园的灰烬,不仅是建筑的终结,更是文化自信的创伤。 四十载光阴转瞬即逝,1900年义和团运动再掀波澜。慈禧太后支持拳民围攻使馆后,向十一国宣战,引发八国联军反扑。两万联军从大沽登陆,攻占天津,8月14日入京。圆明园遗址此时已是荒芜,杂草覆盖断垣,但联军毫不手软。俄军锯走长春园铜麒麟,日军拆卸大水法汉白玉柱,德军士兵打包砖瓦作纪念品。意军和奥匈部队也分一杯羹,附近百姓趁乱挖出埋藏太湖石兜售。零星焚烧发生于残存木梁,烟雾升腾中,遗址进一步夷平。联军以此为营地,分赃时争执频发。这次破坏缺乏1860年的政治目的,更像无差别狂欢。 八国联军的举动加剧了圆明园的灭绝。俄日德等国军队系统拆解残件,运回本国展览。清廷无力阻挡,9月7日签署辛丑条约,赔款四亿五千万两,拆除大沽炮台。相比英法联军的精准打击,这次更显散乱,却同样残忍。遗址上弹痕累累,焦土永存。两次事件叠加,让圆明园从活生生园林沦为警示废墟。 今天,圆明园遗址公园吸引无数访客,西洋楼残柱诉说着往事。那些焦黑痕迹来自1860年,弹孔则是1900年遗留。修复呼声高涨,却难复旧观。这段历史教育我们,民族记忆需基于事实。把账算清,才能真正缅怀逝者,警醒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