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英法联军围困京师,咸丰令湘军北上勤王,曾国藩的做法堪称完美   咸丰十年十月,英

英法联军围困京师,咸丰令湘军北上勤王,曾国藩的做法堪称完美   咸丰十年十月,英、法两国为了进一步扩大在华侵略利益,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王朝最后一支精锐武装,即僧格林沁率领的蒙古铁骑在北塘被英法联军击败,天津沦陷,英法联军直逼京师。   这时候的北京城彻底乱了套,咸丰皇帝吓得魂不守舍,一边收拾行李准备逃往热河,一边火急火燎下圣旨给曾国藩,让他赶紧带着湘军北上勤王,保住大清的京城和皇室颜面。   可曾国藩接到圣旨的时候,心里跟明镜似的,这哪是救驾,简直是把他架在火上烤。当时湘军正围着太平天国的重镇安庆打攻坚战,这可是关乎全局的关键战役,一旦撤兵北上,之前花了好几年布的局就全泡汤了。   太平天国本来就盘踞在江南富庶之地,要是湘军一走,他们肯定会趁机反扑,到时候南方半壁江山都得丢,清政府的赋税来源就断了,到时候别说跟英法联军打仗,能不能凑够军饷都成问题。   更要命的是,湘军是曾国藩一手带起来的,士兵们都是湖南子弟,擅长在南方水网地带作战,让他们千里迢迢跑到北方平原去跟拿着洋枪洋炮的英法联军硬拼,纯属以卵击石,僧格林沁的蒙古铁骑就是前车之鉴,那些挥舞着马刀的勇士在洋枪面前根本不堪一击。   曾国藩没敢直接拒绝,也没傻乎乎地立刻出兵,他心里清楚,抗旨是死罪,可盲目出兵就是葬送湘军和大清的未来。他先压下圣旨,召集身边的谋士反复商量,最后想出了个两头兼顾的办法。他给咸丰写了封奏折,把其中的利害关系掰扯得明明白白,说安庆是太平天国的命门,拿下安庆就能断了他们的补给,再顺势收复江南,到时候大清才有足够的财力物力对抗外敌。   要是现在撤兵,南方失守,北方战局再撑不住,大清就真的回天乏术了。同时他还主动推荐了几位能打仗的将领,让他们先带一部分兵力北上驰援,既表了忠心,又没打乱南方的作战计划。   曾国藩这步棋走得那叫一个妙,他看透了英法联军的真实心思——这些洋人不是要推翻清政府,就是想抢钱抢地盘,逼清政府签不平等条约。他们远渡重洋来打仗,最怕的就是陷入持久战,粮草补给跟不上,北方的冬天一到,他们根本扛不住。   果然,就在曾国藩拖延的这段时间里,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烧杀抢掠,把咸丰的宝贝疙瘩毁了个精光,目的就是逼清政府投降。而咸丰早就吓得跑到热河避难,根本没心思组织抵抗,最后还是派人和洋人签了《北京条约》,联军拿到好处就撤兵了,根本没等到湘军北上。   这边曾国藩没耽误南方的战事,趁着英法联军和清政府周旋的功夫,集中兵力猛攻安庆,终于把这座重镇拿了下来。拿下安庆后,太平天国的防线彻底崩溃,湘军一路势如破竹,慢慢把太平军逼到了绝境。要是当初曾国藩真的带兵北上,不仅救不了京师,还得丢了南方,到时候清政府腹背受敌,能不能保住半壁江山都不好说。   曾国藩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没被眼前的危机冲昏头脑,而是能分清轻重缓急。对当时的大清来说,太平天国是心腹之患,英法联军只是皮肉之伤,洋人要的是利益,打完抢完就走,可太平军要是壮大了,真能把大清给推翻了。他用拖延的办法既没抗旨获罪,又保住了湘军的主力,还拿下了安庆,稳住了南方的战局,让清政府有了喘息的机会。   说他做法堪称完美一点都不夸张,换了别人,要么硬着头皮北上送人头,要么直接抗旨被砍头,只有曾国藩在两难之间找到了最优解。他不光会打仗,更懂政治和时局,知道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既顾全了朝廷的面子,又守住了国家的根本,这波操作真是让人不得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