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目前日本肆意挑衅中国红线的“中日关系”,但凡是打着什么“中日学校、中日医院、中日铁路、中日道路、中日旅游街、中日慈善机构”等等涉及“中日”两个字的任何组织、任何机构、任何团体,都应该积极顺应国家号召、国民民意。要立即更名,立即纠正,不能再让所谓的“中日友好”虚伪绑架中国人。 敢问一句,现在这个节骨眼上,“中日友好”这四个字,还扛得住现实的冲刷吗?日本高市早苗内阁一上台,挑衅行为接二连三,话说得硬,动作也不软。 从前,“中日”两个字一挂上去,象征的是合作、交流、和平的愿景。但现在,随着日本在敏感问题上频频踩线,这种“友好”象征越来越像是在自我感动。 回头看,“中日友好医院”就是个活例子,2015年那会儿,医院悄悄把“友好”俩字从名字里删了,说是行政规范。 但民间怎么看?大家觉得这不是巧合,而是有“弦外之音”,正是那几年,中日外交气氛骤冷,连名字都开始“避嫌”。这说明一个问题:名字不只是名字,它背后藏着大局的风向。 2025年,日本政坛换人,高市早苗上台后不久,就在外交场合频频放出极端言论,尤其在核心议题上踩到了中国的底线。 中国外交部立马发出严正交涉,国防部更是直接亮明态度:任何武力挑衅,都将遭到坚决反制。 与此同时,日本那边却反其道而行之,不仅打算修改自卫队军衔,甚至重提“旧称”,这在国际上怎么看都像是一种军国主义的试探。 面对这样的对手,我们还要在街头巷尾挂着“中日友好”几个字眼吗?这不是天真,而是迟钝。更何况,现在连普通人都看得清楚:这不是历史被否定,而是现实在发声。 要知道,中国政府近年来在应对日本挑衅上,已经不是光靠外交辞令了。不光旅游警告明确发出,留学项目也多次发出风险提醒。 这些都是国家层面在用行动说话,而民间的呼声,要求更改带有“中日”字样的机构名称,正是这场反应链中的一环。 比如,一个孩子去“中日学校”上学,父母心里会不会有点别扭?一位老人去“中日医院”看病,心里是不是隐隐觉得“这名字不太对劲”?哪怕这些机构本身运行正常、服务优质,但名字就像一张门面,已经与现实脱节。 当然,也有人说,更名是不是太敏感了?是不是把文化交流都一并否定了?其实恰恰相反,真正的文化交流讲究的是对等与尊重,而不是一厢情愿。 当对方政府用行动不断传递敌意,我们却还在用“友好”二字来自我安慰,这才是最危险的“温水煮青蛙”。 更何况,更名并不意味着彻底否定曾经的合作,而是一次态度上的更新。就像老地图要更新坐标一样,名字也得与时俱进。 如果过去的合作是基于互信,那现在这种信任基础已经变了,继续沿用旧名,只会让人误以为一切如常。 更名,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信号,它表明,中国社会已经不再愿意被虚伪的“友好”绑架。我们希望真正的友好,而不是表面文章。我们尊重历史,但更看重现实。 当日本在多边场合上肆意挑战中国立场,我们就有理由要求国内一切涉“中日”的公共标识,重新审视自身的定位。 从舆论场来看,这种呼声也不是一时兴起。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上直言不讳:中日友好早已变味,不能再让这些名字“误导下一代”。 更有地方代表在公开场合提议,按地区情况对这类机构进行全面梳理,确保其名称与国家立场、社会认知保持一致。 尤其是在当下这个国际局势分化加剧的阶段,每一个国家都在强化自身认同,确保信息传播与国家安全、社会共识相统一。 这不只是中国的选择,也是全球范围内的普遍趋势。美国在敏感时期也会“封标识”、改词汇,日本自己更是对国内公共叙事有着极强的把控能力,为什么中国就不能对这种“标识政治”进行必要的清理? 当然,这一过程也需要冷静和理性。不能因为情绪波动就一刀切,也不能因为对方挑衅就走向极端。但有一点必须明确:在国家利益和集体认知之间,模糊地带越少越好。 今天的“中日”之名,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地理搭配,而是被赋予了强烈的政治含义。继续使用这些名称,就像在公众视野中摆着一块“认知错位”的广告牌,既不合时宜,也不合民心。 名字不是小事,它是情绪的投射,是立场的显影,面对不断挑衅的日本,最起码的态度,是清除那些早已脱离现实的“中日幻象”,不是历史不重要,而是现在更紧要。 中日关系走到今天这一步,不是靠改几个名字就能解决的,但至少,我们可以从这些“标识”开始,回应现实、表达态度。表象背后的立场,才是真正值得世界关注的信号。 不是“友好”两个字说了算,而是行动是否配得上它的分量。 信息来源:中日友好医院互联网医院正式揭牌.——新华网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