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长安汽车宣布了 11月23日,长安汽车通过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对外披露,公司机器人业务将按近-中-远期三步走战略推进,不仅要打造覆盖工厂、门店、家庭及特种场景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产品,还计划在明年一季度发布首款车载组件机器人,布局多年的机器人野心终于藏不住了。 作为较早入局机器人赛道的车企,长安的布局早已埋下伏笔。其“1+N+X”战略明确以人形机器人技术为牵引,旗下已曝光的机器人“小安”身高169CM,拥有40个自由度,能实现交流、武术演示等功能,后续还将持续迭代。而即将推出的车载组件机器人,大概率会依托长安在智能座舱、自动驾驶领域的技术积累——毕竟其全球研发中心平均每个工作日提交近19件专利,自研的“天枢”大模型和多模态交互系统,早已在多款车型上落地验证。 这波操作并非孤例。今年以来,广汽、小鹏、奇瑞等十余家车企纷纷杀入机器人赛道,A股近30家汽配公司也扎堆设立机器人子公司,核心逻辑在于汽车与机器人的技术同源性,电机、电控、传感器等核心部件可直接复用。头豹研究院分析师就曾指出,车企布局机器人,既能先应用于自身生产线提效降本,又能开拓第二增长曲线,成为新能源故事退潮后的新估值锚点。 不过热闹背后也有现实考验。当前人形机器人仍处于技术验证阶段,动态平衡、精细操作等环节仍是行业难题,不少产品还停留在概念层面。长安要想让车载组件机器人真正落地,不仅要解决“车机协同”的适配问题,还得找到用户真正买单的应用场景——是户外探险时的装备运输,还是行车中的智能辅助?这比单纯的技术堆砌更重要。 在我看来,长安的跨界探索值得肯定,毕竟汽车行业的竞争早已超越单一产品,转向生态布局。但机器人赛道拼的是长期主义,既要扛住研发投入的压力,又要避免陷入“噱头大于实用”的困境。明年一季度的首款产品,将是检验其技术转化能力的关键一战,也会为车企跨界机器人赛道提供更具象的参考样本。 各位读者朋友怎么看?来评论区聊一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