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日本为什么总是敢于欺负中国,再而三的?毛主席曾经说:日本之所以敢发动侵华战争,最

日本为什么总是敢于欺负中国,再而三的?毛主席曾经说:日本之所以敢发动侵华战争,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中国,因为在日本人的眼中,中国是一个无组织,无纪律的国度,无论是在清朝还是民国政府时期,中国人民始终都是在自己忙于自己的事情。   单看经济实力,晚清时期的中国堪称“巨无霸”。当时全国每年的国民总收入高达30多亿两白银,国库岁入也有7000多万两,而同期日本的账面总收入也就5000多万两,论体量日本其实远不如中国“富裕”。   可一旦到了战争时期,两国的资源动员能力立刻拉开天壤之别。   日本为了备战,平日里就敢拿出三成国库收入投入军备,1892年更是把这一比例提升到四成,甲午战争时更是掏空家底、额外筹款,硬生生凑出1亿6000万两军费,堪称以国运为赌注的“梭哈”。   而清朝空守着30亿两的庞大财富,筹集军费却难如登天,最终只凑到不到3000万两,还不及日本的一个零头。   前线急需军饷救急,李鸿章申请两三百万两,最后只批下来18万两,大量财富要么用于修缮颐和园,要么耗费在慈禧的寿宴上,国家财富成了少数人的“私产”,这背后暴露的是极其低下的资源提取与组织能力。   再看军事层面,近代中国的兵力和硬件其实并不差。甲午战争时,北洋水师的吨位和火炮口径在亚洲处于领先水平;   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军总兵力达80余万,驻扎关外的就有16.5万,飞机、大炮等装备一应俱全,而当时日本关东军满打满算才2万多人,加上警察也不过3万。   80万对3万,这样的兵力差距,却上演了沈阳一天陷落、四个月内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易手的荒诞剧情。   核心问题就出在指挥体系的坏死——日本早早就模仿德国建立总参谋部制度,战时大本营实现天皇、首相、军方的一体化运转,军事、政治、外交协同发力,前线补给、陆海配合像精密钟表一样运转。   而清朝和民国呢?甲午战争被西方报纸嘲讽为“日本与李鸿章一个人的对决”,偌大的国家没有统一的统帅机构,海陆军各自为战、互不配合;   到了民国,更是军阀割据,全国有三百多个政党和大小军阀,地盘被当作私产,为了保存实力,即便面对侵略也“力避冲突”,蒋介石的一封“铣电”就让前线大军束手就擒,派系私利彻底压倒了国家利益。   更可怕的是社会层面的“散沙状态”。甲午战争时,日本民众疯狂抢购战争公债,举国上下同心同德;   而中国这边,南方依旧歌舞升平,北方即便开战,老百姓也只关心温饱,对战事漠不关心,这种心理上的割裂比地理距离更致命。   反映在军队里,就是士兵毫无纪律,军官遇袭先跑路,甚至出现用沙子充当炮弹火药的闹剧。   这样的军队看似人多势众,实则一触即溃,因为人与人之间没有建立起信任与协作的纽带,所谓的“实力”只是虚有其表。   毛主席说中国“无组织、无纪律”,并非否定民族本身,而是点出了当时社会的核心症结:一个缺乏统一组织、没有共同目标的国家,再庞大的体量也只是“待宰的肥肉”。   日本正是看透了这一点,才敢一次次铤而走险、发动侵略。   直到后来,这种局面才被彻底扭转。从抗战时期的平型关大捷重塑民族意志,到地道战实现全民皆兵,再到抗美援朝时期建立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严密组织体系,同一个民族终于凝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让世界看到了组织力带来的奇迹。   这段历史深刻证明:国家之间的竞争,从来不是单纯的存量比拼,而是组织效能的较量。只有把“散沙”拧成“绳”,才能形成真正的战斗力,抵御外来侵略,守护国家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