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这几天朋友圈都被寒潮刷屏了吧?北方的小伙伴们已经裹成粽子,南方人也开始翻箱倒柜找

这几天朋友圈都被寒潮刷屏了吧?北方的小伙伴们已经裹成粽子,南方人也开始翻箱倒柜找厚衣服。可当你打开购物软件想买件羽绒服过冬,是不是吓了一跳——怎么随便一件短款都要大几百,稍微厚点的直接上千了? 这事儿真不是错觉。记者跑去青岛羽绒市场转了一圈,发现行业内部早就炸锅了。养鸭的人今年特别少,导致羽绒价格像坐火箭一样往上蹿。行业里的人说得更直白:90%白鸭绒最便宜时一吨才17万,现在都快58万了;鹅绒更夸张,一吨98万!你知道一件成人短款羽绒服需要多少绒吗?差不多100只鸭子的绒量。这么一算,光羽绒成本就涨了多少?正规厂家一件衣服出厂价逼近千元,真的不奇怪。 成本涨成这样,按理说市场上应该一分钱一分货才对。但奇怪的是,你依然能看到电商平台上挂着“百元羽绒服”的链接,销量还不低。这就得提到去年开始实施的新国标了——它把“绒子含量”作为关键指标,本来是为了让消费者买得明白。可现实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有些厂家用“飞丝”(就是碎羽毛丝)填充,或者把衣服做得特别薄却标着高含绒量,这些操作都能大幅压缩成本。你想想,一百块钱连一斤鸭绒都买不到,怎么可能买到一件真正的羽绒服?这些衣服穿在身上,到底是保暖还是“智商税”,真的得打问号。 所以现在买羽绒服,真的不能只看价格了。如果你闻到新衣服有刺鼻的异味,别以为晾晾就好——那可能是库存积压太久或者填充物有问题信号。毕竟羽绒是动物蛋白纤维,合格的产品经过清洗消毒是不该有怪味的。 说实在的,作为普通消费者,我觉得挺无奈的。天气冷需要保暖是刚需,但羽绒服价格涨得让人肉疼。更糟心的是,花了钱还可能买到不保暖的“假货”。这种时候就特别希望市场监管能再严格点,把这些钻空子的商家管一管。毕竟冬天穿衣保暖不是时尚问题,是实实在在的生活需求。 其实换个角度想,如果预算有限,不一定非要追着“羽绒”这两个字不放。有些厚实的棉服、摇粒绒大衣,保暖效果也不差,关键价格实在很多。买衣服最重要的还是实际保暖效果,不是那个标签。 今年冬天你买羽绒服了吗?有没有遇到什么离谱的价格或者质量问题?快来评论区聊聊,给大家避避雷吧! 来源:大众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