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突然连播琉球问题,东亚百年暗雷要被引爆? 央视《新闻联播》后罕见连播三期专题,镜头扫过琉球王国王宫遗址,主持人一句“是时候谈谈琉球问题了”,瞬间点燃舆论。这不是历史怀旧,而是对日本“台海有事即日本有事”言论的正面回击。外交圈普遍认为,这是中国首次将“琉球地位未决”从学术论证上升为国家话语,背后藏着对东亚秩序深层裂缝的精准点穴。 1879年,日本“熊本镇台”舰队驶入那霸港,废藩置县,强行吞并琉球。清政府拒绝签署《琉球处分条约》,驻日公使三次抗议,提出“琉球三分方案”,却因甲午战败失去谈判资格。这份从未换文生效的条约,成为国际法上的“活扣”,为今日争议埋下伏笔。日本学者自己也承认,当年外务省内部评估认为“清国不认,则主权转移不完备”,但赌的是“国力即法理”,一赌就是百年。 1945年美军血战占领琉球,罗斯福曾私下提议“中美共管”,因国共内战与冷战爆发不了了之。1951年《旧金山和约》仅写“托管”未写归属,中国未参会也从未承认。1971年,美国为拉拢日本制衡苏联,私将“施政权”交还东京,北京两小时后声明“非法无效”。从那一刻起,琉球的法律地位成为“悬置”状态——美国交的是“管理权”,不是“主权”,日本拿到的是“租客转租”,房东栏却写着“二战战胜国集体”。 今天,全球七成驻日美军挤在琉球0.6%的土地上,嘉手纳基地起飞的B-52曾轰炸越南,核弹头至今是公开秘密。但法理上,琉球并不在日本主权范围内。《波茨坦公告》限定日本领土仅四岛,琉球不在其列;中国社科院梳理1879至1951年所有中日条约,结论明确:无任何文件完成主权合法转移。换言之,日本今天对琉球的管辖,本质是“非法占有”的延续。 2023年日本《防卫白皮书》首次将台海纳入“周边事态”,实质是把“有事”外延扩至台海。中国选择此时激活“琉球问题”,是精准反向操作:你要改战后规则,我先问规则当初怎么定的。央视三期专题,从历史、法理、地图到档案,一气呵成,把“学术储备”转化为“国家叙事”。外交圈透露,这是对日本右翼修宪扩军的“点穴式”警告——台海是核心利益,琉球是战后秩序,两手都不软。 而在冲绳本土,身份觉醒正在发生。2018年那霸市议会首次出现“琉球独立”提案,虽被否决却获18%支持率;2022年冲绳县选举,主张“基地全撤、地位自决”的候选人拿下两席,创战后新高。25岁以下群体中,认同“我是琉球人”而非“日本人”的比例达41%,十年翻倍。更关键的是,知识界提出“东亚十字路口”新身份:不做美国炮灰,不当日本边陲,而是以海洋中继站、免税港、数字游民天堂的形态,在中、日、美、东盟之间扮演枢纽。那霸港务局内部报告测算,若美军撤出75%基地,释放土地可建媲美新加坡的转口物流园,GDP增速将反超日本本土2.3倍。经济自主的算盘,让“独立”从情绪口号落地为可量化的财政模型。 未来剧本三选一: A维持现状,东京永久承受“法理失血”; B高度自治,需修宪,右翼势必反扑; C联合国重启公投,美国全球基地链将现“法理塌方”。 无论哪条路径,都在动摇“美日同盟=东亚安全”的冷战铁律。央视一声警钟,提醒世界:战后秩序不是不能谈,而是看谁先翻开历史底牌。迷雾未散,钟声已响,下一个日出,谁先抵达那霸港,谁就握住东亚未来五十年的舵轮。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