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日本方面的发言人木原稔在例行记者会上对华发出要求,称无法接受缩减人员往来,并要求中方作出“适当应对”。 事情的脉络已经摆在台面上:据媒体报道,高市早苗抛出“台湾有事”说法后,中方先后对观光与交流作出收紧,又发布赴日留学和旅游提醒。这不是无端起意,而是针对源头表态的回应。 先看这轮提醒的落点,直指留学与旅游两个口。机场、旅行社、学校项目都会受影响,行程和计划需要调整。对照起来,日本对外也会不时发布旅行提醒,从来不需要对方“同意”才执行。中方这步棋在规则内,理由充分。 被拿出来说事的,是此前会谈里提过的“互惠方向”。可互惠要建立在彼此尊重上,不能一边口头说合作,一边拿敏感话题试探。高市早苗的表态戳中了红线,问题就卡在她这儿,绕开她去指责对方,不切题。 把时间轴摊开看,从“台湾有事”的说法到木原稔的发言,中间没有看到降温举措。既然没有止火动作,就很难要求对方把提醒按回去。顺序没摆正,效果只会适得其反。 对照其他案例,当某些国家官员在敏感议题上口风收紧时,摩擦往往就收敛;反之,提醒与限制就会加码。这个因果在国际往来里反复出现,不涉及谁大谁小,只看是否遵守彼此明确过的边界。 再落到人员交流的细节,它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航线班次、签注节奏、校际项目清单。哪一项松或紧,牵动的都是具体人和安排。如果真在乎沟通渠道,就该优先处理挑动争议的那句话,而不是把压力丢给执行层面。 木原稔提“强烈要求中方适当应对”,这里的关键在“先后”。当争议未被纠正,要求对方恢复节奏,现实上行不通。把秩序恢复到原点,得从引发方先动起来。 从市场弹性看,旅游和留学的起落并不陌生。2011年日本地震、以及疫情时期,人员往来都经历过快速收缩与恢复。当前的提醒是阶段性工具,并非一锤定音,关键始终在态度和行动。 回到根本,如果高市早苗对相关说法作出澄清与收回,沟通的门可以随时重新打开。如果继续顶着走,后续措施“只多不少”的判断并不意外,这与会谈中强调的互惠并不冲突,前提是稳定和尊重。 中方手里有节奏、有梯度,从提醒到暂停、再到评估恢复,都是明面上的工具。东京若真想让交流回到正轨,最直接的办法是把火源灭掉,而不是质疑灭火的人。 说到底,边界越清楚,来往越顺畅。谁把话说过了线,谁就先把线补上,这样才谈得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