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成员国正式宣布了 2025年11月14日,官宣2026年起,150欧元以下进口小包裹要征税,91%都来自中国,明眼人都清楚,这不就是针对咱中国小商品嘛。 欧盟委员会自己统计的数据就摆在台面上,2024年一整年,流进欧盟的这类低价电商包裹,91%都来自中国。更值得细品的是,这套征税办法原本定在2028年才落地,现在硬生生往前赶了两年。这份急切劲儿,本身就透着不一般。 欧盟为这事找了不少说辞。欧洲理事会在社交平台上公开说,现在的小包裹免税政策,让差不多65%的进境包裹都在低报价值逃税。有些非欧盟企业为了钻空子,还故意把一批货拆成多个小包裹寄进来,既造成了税收损失,又带来了环境问题。 这些理由听着挺像那么回事,但配上91%这个悬殊的数据,所谓的“规范贸易”,说白了就是针对性打压的幌子。 在政策酝酿的时候,欧盟内部的态度分歧就很能说明问题。法国财长莱斯库尔早在11月12日就放了话,他特别希望加税能赶紧在2026年落地,甚至盼着年初就能执行。 德国副总理兼财长说得更露骨,这位官员在财长会议上直接放话“我们不想要中国垃圾”。这种带着偏见的污名化言论,把部分欧洲政客想把国内经济压力甩给中国的心思,暴露得一干二净。 不是所有欧盟成员国都认同一这种激进的贸易保护做法。代表意大利五星运动党的欧洲议会议员特里迪科就明确反对,他直言对小包裹征税,本质上是欧洲各国政府变相加的消费税。 真正的不公平竞争,根本不在这些小额货物上,而是那些逃税避税、用算法压榨员工的跨国大公司搞出来的。特里迪科点破了关键——欧盟与其盯着小包裹较劲,不如先管好自己这边企业的乱象。 中方第一时间就亮明了态度。11月14日的例行记者会上,外交部发言人林剑被问到这事时强调,中方希望欧盟能守住市场经济的底线,给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一个公平、透明、不搞区别对待的营商环境。 这番话不光亮明了中方态度,也暗点了欧盟别往贸易保护的路上走——要知道,中国现在是欧盟最大的进口来源地,2024年贡献了欧盟外部进口总额的21.3%,同时还是欧盟第三大出口市场,两边的经贸早就深度绑在了一起。 受这个政策冲击最狠的,是成千上万靠跨境电商出口的中国中小企业和卖家。从2023年到2024年,中国发往欧盟的低价电商包裹,从19亿件一下子涨到了42亿件。 这背后,是无数小商家靠着性价比高的小商品,在欧洲市场拼出了一席之地。政策一落地,这些商家的成本肯定要涨一大截。一件几十欧元的饰品、日用品,多出来的关税加上2欧元的处理费,很可能直接把本来就薄的利润全吞掉。 跨境电商平台的日子也不好过。欧盟已经说得很清楚,以后会通过数字化海关系统共享数据,重点盯着Temu、希音、速卖通这些平台的包裹。法国巴黎正在搞的“高强度查包”模式,说不定会变成欧盟各国的统一做法。 不少行业分析师都预测,这些平台只能被迫改改运营路数,不能再靠“极致低价”抢市场,得转向更合规的本地化运营,建海外仓、做产品差异化,会成为接下来的主要方向。 欧盟消费者的利益也会直接受影响。中国小商品能占到91%的市场份额,核心就是性价比高、款式新,刚好满足了欧洲普通人的日常消费需求。关税一涨,商家要么涨价把成本转嫁给消费者,要么减少出口、缩小规模。 不管选哪条路,欧洲消费者都得面对“花更多钱”或者“选得更少”的麻烦,这和欧盟嘴上说的“保护消费者利益”,完全是两码事。 欧盟这步棋,绝非孤立行动,而是跟着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风气走。大西洋对岸的美国早就动了手,从2025年8月29日开始,取消了价值低于800美元的中国商品的免税待遇,既征30%的关税,又从6月起把每个包裹的固定税费涨到了50美元。 美国的例子已经摆着了,这种政策最后只会落个“双输”的结果。有预测说,美国这套征税办法,每年会让本国企业和消费者多掏470亿美元。 欧盟内部也有不少人看清了其中的风险。有业内人士指出,欧盟规划的新海关数据中心现在还没建好,海关系统根本没能力落实这些新措施。真到执行的时候,很可能出现清关堵成一团、查验乱成一锅粥的情况,反而会搅乱正常的贸易秩序。 还有分析认为,这种挑着对象来的保护主义,会砸了欧盟一直标榜的“自由贸易”招牌,让它在全球产业链里越来越边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