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动全球金融圈! 丹麦8.3亿欧元援乌武器,竟用俄罗斯冻结资产利息买单?危险开端已显现 一则关于俄乌冲突援助的消息,近日引发全球热议!丹麦近期宣布向乌克兰提供价值8.3亿欧元(原文“8亿欧元”修正,权威数据为8.3亿欧元)的军事装备,令人震惊的是,这笔援助资金并非来自丹麦纳税人的口袋,而是源于俄罗斯被冻结在丹麦银行资产所产生的“意外收益”——包括存款利息及资产管理衍生收益,相当于用俄罗斯的钱,为乌克兰购置武器。 更值得关注的是,丹麦通过这一操作,直接绕开了国内国会冗长的审批程序,既无需动用本国财政资金,又快速完成了对乌援助,甚至计划将这种“以俄资产收益援乌”的模式打造成常态化操作。表面看,这似乎是一招“一举两得”的妙招,既彰显了对乌支持的立场,又减轻了自身经济压力,还为西方援乌提供了新“范本”。 但深挖背后,这实则是打破全球金融规则的危险开端。长期以来,“金融中立”“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是西方构建全球金融信任体系的核心基石,也是国际资本流动的重要保障。而俄罗斯被冻结的资产,其所有权归属明确,即便处于冻结状态,丹麦及相关方也无权擅自挪用,更遑论转化为军火援助乌克兰,这一行为已公然违背国际金融准则和国际法基本精神。 要知道,这些被冻结的资产并非“无主财产”,而是俄罗斯国家及公民的合法财产。丹麦此举相当于直接将银行从“资产保险柜”变成了“可随意挪用的共享钱包”,彻底颠覆了“资产安全”的底层逻辑。今天可以以“援助乌克兰”为由挪用俄罗斯的资产,明天就可能因其他所谓“合理理由”动用其他国家或个人的资产,试问未来还有谁敢放心将资产存放在海外银行? 这一操作已引发连锁反应,俄罗斯方面明确表态,此举属于“公然盗窃”,将采取对等报复措施;欧盟内部也分歧严重,比利时因担忧承担金融风险强烈反对,匈牙利、意大利等国也对该模式的合法性提出质疑。更关键的是,这种破坏规则的行为,正在瓦解全球金融市场几百年积累的信任基础。 金融信任一旦崩塌,其代价难以估量。它可能引发全球资本恐慌性流动,各国纷纷撤回海外资产,国际金融体系陷入混乱;还可能导致更多国家对西方金融机构失去信心,加速去美元化、构建新金融合作体系的进程。丹麦想将其打造成“新常态”的企图,无疑是在为全球金融稳定埋下定时炸弹。 看似“精明”的操作,实则是饮鸩止渴。为了短期的地缘政治目的,不惜砸毁自身构建的金融信任招牌,最终必将反噬全球金融秩序,甚至让丹麦自身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这场由8.3亿欧元援乌引发的金融信任危机,未来如何发酵,值得每一个关注全球局势的人警惕。 对此大家个有什么看法,大家评论区留言评记一下。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