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中国抗美援朝时,头脑最为清醒的美国高层,恐怕就是美国防长马歇尔了,他说的一番话,

中国抗美援朝时,头脑最为清醒的美国高层,恐怕就是美国防长马歇尔了,他说的一番话,让人惊讶,此人的智慧非常不一般! 朝鲜半岛燃起战火,局势一夜之间从区域冲突升级成超级大国的正面交锋。美国迅速介入,仿佛又回到二战胜利者的自信状态,不少政客高喊“圣战”、军方急着“推平鸭绿江”。 但在这股几乎压倒一切的战争情绪中,时任美国国防部长的马歇尔,却像是屋子里唯一没喝醉的人。他说了一句话,让当时美国高层都愣了一下。他盯住的不是地图上的红线,而是对手的真正底牌。 马歇尔判断中国军队“极具韧性”,还特别强调“实战经验是无法用空投补给替代的东西”。这句话说出来的那一刻,华盛顿不少人还在笑,几个月后,笑不出来了。 比起那些动辄要空降平壤的将军们,马歇尔的判断显得太冷静,甚至让人觉得有点“煞风景”。他参与过国共内战调停的美国高层官员。他在中国待过,对中国军队的打法有过直接观察,也见识过战场上的“非对称”。 中国军队经历了从1927年到1949年几乎连轴转的战争状态,几十场大仗打下来,军官的现场指挥能力和士兵的适应能力,都是拉满的。 不是靠训练场喊口号练出来的,是靠真刀真枪磨出来的。这种兵,一旦跨过鸭绿江,不管有没有空军,不管后勤多难,只要给他地形和夜色,就能打一仗。 志愿军刚进朝那会儿,云山一战打得美军懵了。美骑兵第一师碰上对手,用的是包抄、夜袭、分割包围的打法,像极了国内战争时期“围点打援”的升级版。 美军的火力优势没能发挥出来,反倒被对方用地形和时间切碎了。马歇尔早就看出来了,他说:“他们不是在打战术,而是在打习惯。” 当时的美军,很多部队都是新兵上阵。驻日美军中有三成新兵入伍不到半年,训练还没打全套,就直接拉去打仗。 马歇尔在中国期间就发现,很多中国将领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把《孙子兵法》当成实战指南。比如第二次战役的“诱敌深入”,就是典型的“示弱引诱”,先撤、再围、再打。 清长一带的追击战,美军陆战一师被分段伏击,打得几乎断了补给线。有美军老兵后来回忆,那场战斗让他们第一次意识到什么叫“被人算计着打”。不是敌人火力猛,而是你根本不知道下一步要去哪儿。 马歇尔看得很透,他指出,中国军队讲究“势”的营造。不是一味猛冲,而是讲节奏、讲时机、讲对手的心理。哪怕单兵负重轻、武器落后,但一旦掌握主动权,反倒能逼着对方跟着节奏走。这种打法,对习惯了优势作战的美军来说,是极不适应的。 他还特别点出,参战部队多是第四野战军的主力,这支部队在国内战争中打过辽沈、平津、衡宝,都是硬仗。指挥员都是带兵打出来的,不是靠军校毕业证上的等级。他们的部队,靠的是死人堆上来的经验。 抗美援朝初期,毛泽东亲自点将,要求入朝部队必须是最能打的。每一个师都得控制减员率,不能光靠人数堆上去,要能扛得住战斗强度。上甘岭战役中,阵地失而复得几十次,这种强度不是流程演练能撑得住的。 马歇尔靠在中国的亲身感知。他说:“我们面对的不是一支落后军队,而是一支正在学习和进化的军队。”这句话,在当时听起来像是“唱衰自己”,但几年后回过头看,正是这支军队,把美军从鸭绿江边打回三八线。 长津湖战役后,美国内部开始反思当初的“轻敌病”。一些美媒也承认,马歇尔当年的警告被忽视,是一次严重的战略误判。美军当时拼命想利用空中优势、火力压制来快速结束战争,但对手根本不是按常规出牌,反而打出了“非对称”的最大效能。 马歇尔的清醒,不仅仅体现在他对中国军队的战术评估上,更重要的是他看到了文化差异带来的战略变量。他知道,硬碰硬拼火力,在大国对抗中是最蠢的方式,而真正危险的,是低估对手的意志和适应力。 参考资料: 中国军网:载入史册的伟大胜利

评论列表

项良荣
项良荣 16
2025-11-15 21:54
毛主席的军队所向无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