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据多家日媒公开报道,日本方面突然宣布了更强硬的台海表述。 话已经挑明,下一步就按既定的计划推进,没有必要用口水回应,真正的比拼早已在海面之下展开——在看不见的水下,运-8反潜巡逻机和直-20F反潜直升机不断出动,声呐浮标的投放范围在不断扩大与优化,逐块锁住可疑海域。 面对日本海上自卫队的P-1、P-3C这些数量多、经验足的反潜巡逻机,我方并不硬拼,而是用更高的密度和耐心逐步压缩对方潜艇的生存空间,让其每一步行动都无形受限。 在水下的“暗棋”之外,海空体系的推进也在稳步展开,空中方面,歼-16、歼-10C、空警-500与轰-6K编队进行规范化的远海训练,更新数据链协同,让每架战机都成为体系中的一环。 日本的F-15、F-35A和E-2D拦截虽频繁,但机场分布受地形限制,加上天气影响,这些先天短板在长线对抗中很难弥补。 制空权一旦抓稳,水面力量便更具压制力——055、052D、054A与综合补给舰的编队巡航频率持续提升,使日方在跟踪时受制于距离和机动性能,一旦节奏被我方掌握,对方空档就会显现。 在这一优势基础上,远程拒止能力成为稳固外围的关键,既有的常规导弹已多次验证覆盖范围,区域拒止框架清晰可见,而日本的“宙斯盾”驱逐舰虽号称防空核心,但拦截范围有限,弹药消耗高,投入产出比例失衡,这使我方能够在可控的节奏中保持压制,避免不必要的误判。 战斗力不仅在射程和火力,还在于投送与封锁,071型船坞登陆舰的远海投送和多点靠泊演练已成体系,搭配无人侦察节点,航线覆盖更密,使封控能力成片成网。 日本的直升机驱逐舰在远离本土后补给效率显著下降,这并非人员问题,而是地理与后勤的硬伤,一旦封锁区形成,对方节奏就彻底被动。 软实力同样在持续施压,万吨海警船已在相关海域形成长期存在,其执法记录公开可查,海保舰艇在吨位、值班强度上难以长期匹敌,执法与军事训练分开进行,做到有理有据,还能稳住边界避免误解。 持续作战靠的是后勤链的稳定,港口泊位、野战补给以及弹药快速装填的能力决定了持续力,日本一旦把力量推到第一线,补给周期过长将是无法回避的硬伤,这是简单计算就能得出的现实问题。 所以,当对手高调亮牌时,我们最佳的回应不是喊话,而是用已经完成准备的作战体系稳稳应对,海、空、天、网的闭合布局,训练表的满负荷执行,后勤的细致理顺,这些才是撑起从容的底气,稳住节奏,按计划推进,主动权自然握在自己手里。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