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这就是搞“台独”的代价! 民进党大佬柯建铭一边喊着“抗中”,一边让俩儿子在大陆疯

这就是搞“台独”的代价! 民进党大佬柯建铭一边喊着“抗中”,一边让俩儿子在大陆疯狂捞金,半导体、光电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赚的钱还拿去支持他的“台独”活动。   曾几何时,柯建铭在岛内政坛风光无限,被封为“立院常青树”“民进党永不退役的战将”。   但现在,他成了“台独顽固分子”中的典型教材,连带着他两个儿子的大陆商业帝国也应声崩塌。   政治上高喊“抗中”,背地里却把大陆当提款机,这种双面人,终于迎来了清算。   从牙医踏入政坛,柯建铭的仕途可以说是一路绿灯。   他是民进党的元老之一,从1986年加入党内核心,到1992年进入立法机构,连续担任“总召”17届,长期把持话语权。   他不是一个普通的“台独”支持者,而是民进党“台独”路线的推手与操盘手。   当年在两岸服贸、货贸协议面前,他多次抨击甚至阻挠通过,煽动所谓“统战渗透”恐慌。   岛内产业界明知合作是出路,却被他一个人拖下水。   更荒谬的是,他一边在政治上高调唱“去中国化”的调门,推动“反渗透法”“安全五法”,将岛内主张和平统一的声音打成“敌对势力”;   另一边却在2013年突然高举“冻结台独党纲”的旗帜,令党内外错愕不已。   当时他二儿子在苏州注册的公司正准备投产,这个时间点,绝非巧合。   事实证明,所谓“冻独”,不过是为家族商业铺路的政治包装。柯建铭的儿子们,早已默默在大陆圈地布局。   大儿子柯韦任在上海设点,透过香港公司投资半导体与新能源项目,管理的资产超过十亿新台币。   他靠的不是技术,不是管理,而是父亲在台湾政坛的关系网和“台独”名声背后的交易筹码。   二儿子柯钧耀则在2015年在苏州成立公司,主营半导体材料与光电组件进出口,还在江西设有办事处,业务全线依赖大陆供应链。   他的公司能在严苛的行业准入制度下脱颖而出,不靠关系,谁信?   讽刺的是,台湾网友曾一语道破:“抗中是工作,赚陆钱是生活。”柯家父子正是这种双标操作的集大成者。   他们把“抗中”当遮羞布,把大陆市场当提款机,嘴上喊“民主自由”,私下却拼命在大陆搞投资、谈项目、敲资源。   这样的政治投机,注定只能走到尽头。   2022年8月,国台办将柯建铭列入“台独顽固分子”清单,并明确指出将对其“终身追责”。这不是空话。   到了2025年,制裁全面落地:禁止其本人及家属入境大陆、香港、澳门;冻结其在大陆的资产;   切断与其子公司有关的供应链和商业合作。从此,柯家在大陆的发财梦正式终结。   后果显而易见。柯韦任在上海的投资项目资金链断裂,合作方全线终止;柯钧耀的苏州公司更是首当其冲,订单被取消,供应商断供,损失超过三亿新台币。   两兄弟试图转向东南亚市场,但哪有大陆这样完善的产业链支撑?规模锐减,前景渺茫。   而当政治失利与商业崩盘双双袭来,柯建铭的个人处境也陷入孤立无援。   2025年9月起,民进党因罢免案连连失利,党内斗争激化,赖清德派系强势逼宫,要求柯建铭提前退场。   尽管家人出面求情,希望“让他做完这届”,但赖清德态度坚决,明确表示不予留任。   10月,亲绿媒体人吴子嘉更爆出柯建铭“因打麻将欠债千万”的丑闻,虽他提告诽谤,但公信力已一落千丈。   在政坛站了三十年,最终落得“众叛亲离”的下场,柯建铭恐怕从未料到会以这样的方式谢幕。   岛内分析人士指出,柯建铭的败局,不只是个人命运的逆转,更是“台独”路线走到尽头的象征。   民进党高层一边高喊“抗中保台”,一边默许甚至协助家属在大陆攫取利益,这种虚伪的双重标准,早已被民众看穿。   现在大陆以制裁手段切断其金脉,不只是打击个人,更是对“台独经济模式”开刀。   2025年,国台办再次强调,对“台独”分子将“终身追责”,并会根据其行为动态调整制裁措施。   这意味着,只要不悔改,制裁不止。大陆也在同步收紧台湾企业赴陆投资政策,特别针对半导体等敏感领域,强化审查与限制。   这是在向整个“台独”势力发出信号:别想一边搞分裂,一边来大陆捞钱。   而柯建铭的结局,也已在岛内激起强烈反响。从绿营内部到商界资本,从年轻选民到中产阶级,都在重新审视民进党的诚信问题。   毕竟,一个高举“台独”大旗的政客,若连亲生儿子都送去大陆淘金,谁还能相信他所谓的“理念”?   两岸关系紧张之下,这种两面三刀的操作,注定存活不了太久。   大陆的精准制裁不仅削弱了柯家势力,更划清了政治红线:搞“台独”不是没代价,而是代价极其惨重。   政治上的代价是被彻底边缘,商业上的代价是血本无归,历史上的代价是身败名裂。   2025年11月,岛内多家媒体评论指出,柯建铭的“退场”并非意外,而是历史的必然。   他代表的是一个时代的终结,更是一种政治投机模式的崩塌。   在两岸统一大势不可逆的背景下,任何试图分裂国家的行为,终将被历史清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