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欧盟委员突然宣布 11月7日正式官宣,对原产于中国的新乘用车、轻型卡车充气橡胶轮胎发起反补贴调查!调查期直接覆盖2024全年,损害调查更要追溯到2021年,跨度长达四年,这波针对性极强的操作,根本不是“维护公平”,而是赤裸裸的贸易保护。 说起来这已经不是欧盟今年第一次对中国产品动手了,算上这次轮胎调查,2025年欧盟已经发起了17起针对中国的贸易调查,从新能源到钢铁、光伏,但凡中国产业有优势的领域,总能看到他们设置壁垒的身影。更有意思的是,这次轮胎调查还不是孤立行动,早在今年5月,欧盟就已经对同款产品启动了反倾销调查,现在又补上反补贴调查的“组合拳”,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就是冲着限制中国轮胎进入欧洲市场来的。 欧盟给出的理由听起来冠冕堂皇,说中国制造商靠政府补贴获得了不公平竞争优势,还说中国轮胎进口量激增51%,价格比本地产品低30%到65%,侵蚀了欧洲企业的市场份额。可他们压根不提中国轮胎之所以性价比高,核心是因为我们完整的产业链优势和技术升级带来的成本控制。中国轮胎产业经过几十年发展,从原材料加工到生产制造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产业生态,加上企业在节能、耐磨技术上的持续投入,产品质量越来越好,价格自然更有竞争力,这明明是市场竞争的正常结果,怎么到了欧盟嘴里就成了“不公平”? 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欧盟调查的“双标”操作。他们所谓的“补贴”指控,不仅包括直接拨款、税收减免,甚至把企业正常的融资贷款、低价获取土地电力都算成了“违规补贴”。可欧洲企业享受的政府扶持政策一点也不少,各国政府为了保护本土制造业,提供的研发补贴、出口退税五花八门,怎么从没见他们自己反思过“不公平竞争”?更离谱的是欧盟还搞出了“跨境补贴”的说法,把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时获得的正常融资支持,硬生生算成了所在国政府的补贴,这种牵强附会的解释,连WTO专家组都裁定违反了相关协定,可见其多么站不住脚。 这波操作最受伤的其实是欧洲普通消费者和相关产业。中国轮胎质优价廉,能帮欧洲车主省下不少用车成本,一旦调查结果导致加征高额关税,最终还是要消费者为上涨的价格买单。而且欧洲汽车产业和中国轮胎供应链早已深度绑定,很多欧洲车企都依赖中国轮胎配套,贸易限制会打乱整个产业链节奏,让车企生产成本上升,反过来影响欧洲汽车产业的竞争力。欧盟嘴上说着“保护本土制造业”,实际上是在以保护之名,牺牲消费者利益和产业整体效率,这种短视行为根本得不偿失。 中国轮胎产业对欧洲市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24年中国向欧盟出口的半钢轮胎就有0.82亿条,占总出口量的四分之一,这么大的贸易规模,本质是互利共赢的结果。中国企业通过出口获得了市场回报,欧洲市场则获得了高性价比的产品,这种良性互动本该持续下去。可欧盟却执意挥舞贸易保护大棒,无视国际贸易规则,也无视中欧经贸合作的大局。 中国商务部早就明确表态,反对这种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强调此类措施会增加消费者负担、扰乱供应链,呼吁通过对话解决分歧。事实上,贸易战从来没有赢家,一味地设置贸易壁垒,只会引发连锁反应,最终损害的是双方的利益。欧盟如果真的想维护市场公平,就应该拿出客观公正的态度,基于事实开展调查,而不是带着预设的偏见,搞针对性的限制措施。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欧盟新法案 欧盟对华反倾销 欧盟海关新规 中国欧盟协会 欧盟关税提案 欧盟新能源汽车 欧盟认证
